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宽约14μ,高10—14μ,呈六角柱体。基底部面向Bruch膜,前端部面向视网膜下腔。在邻接细胞间有起血—视网膜屏障作用紧密联接的封闭小带。基底部细胞质膜内褶发达,核与基底部质膜内褶之间能看到多数线粒体。前端部有黑色素颗粒,微绒毛包围视细胞外段。在核的内侧有视细胞外段被吞噬、消化遗残小体。核的内侧有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器。在神经视网膜,作为感光、传导的细胞,有杆细胞、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等的神经细胞。作为支架要素  相似文献   
5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长龄  王丽珍 《中华眼科杂志》1992,28(2):77-79,T006
  相似文献   
53.
视盘及视网膜前血管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视盘及视网膜前血管袢(prepapillary and preretinal vascular loop, PRVL)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77年以来诊断的20例PRVL患者24只眼的症状、眼底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特点等临床资料。结果PRVL66.7%发生于单眼,95.8%的血管袢位于距视盘1DD内。动脉袢17只眼,占70.8%;静脉袢3只眼,占12.5%;动静脉复合袢4只眼,占16.7%。伴有其他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或变异者15只眼,占62.5%。结论PRVL多数为动脉袢,其中多位于视盘上方。严重扭曲的PRVL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和视网膜出血,引起视力下降。(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9-11)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FFA确诊的598例CSC患者64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德国海得堡眼底造影系统行绿色激光扫描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发生的部位并分析其特点,统计测量其年龄、视力、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面积、RPE渗漏形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渗漏灶集中发生于后极部,上方象限多于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3,P<0.01);鼻侧多于颞侧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3,P<0.01);距中心凹距离越近渗漏灶发生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715,P<0.01)。渗漏灶形态分析发现渗漏灶形态与年龄有关。64例≥50岁患者中微漏型35例,占该组患者的54.7%;154例35~39岁患者中扩散型82例,占该组患者的53.2%;多渗漏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小,单渗漏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 ;CSC患者视力与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面积呈负相关(r=-0.335,P<0.01),与病程及渗漏灶距中心凹距离无相关性(r=-0.029,-0.145;P>0.05)。结论 CSC患者FFA渗漏灶的发生有区域性差别,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与渗漏灶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55.
冷凝加外垫压不放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8月~1985年3月,我院曾对部分视网膜脱离患者施行了冷凝、巩膜外垫压手术,其中50只眼术中未放液。从复位情况及视力恢复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仅就冷凝、外垫压不放液手术的选择、手术方法的体会及存在问题等,结合病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6.
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实验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 方法 16只大鼠手术切除其一侧肾脏,部分结扎另一侧肾动脉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对照组16只大鼠模拟手术。采用常规光镜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和组织化学电镜等技术,观察两组大鼠术后2周,1,2,4个月4个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 结果 ①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retinal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RBM)从术后2个月起即普遍增厚,至病程4个月时,其厚度约为对照组的2~2.5倍;②高血压大鼠RBM的增厚伴有其构成成分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增多,并伴有RBM上负电荷位点数目的减少;③高血压大鼠术后2周出现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水肿,与基底膜剥离的现象,病程4个月时周细胞可有水肿变性。 结论 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均有改变,这些改变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HTH〗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63-1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