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患者女性,26岁.因患额部皮癣3年,于2009年7月15日到当地诊所于前额正中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剂量不详),注射后即感右眼眉弓及鼻侧眼睑部疼痛,约30 min后视物不见,即到外院就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未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低流量吸氧2 h/d,口服醋甲唑胺降低眼压,给予血管扩张剂、纤溶剂,行介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NAION患者48例50只眼和非ANION患者50例50只眼的肱动脉压、眼动压和眼压进行比较,结果NAION组的肱动脉、眼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非NAION组(P<0.05),而眼压显著高于非NAION组(P<0.05)。眼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与眼之差均显著低于非NAION组(P<0.01)。结论相对的低血压,高压眼和眼动脉压与眼压的不平衡是引起NAION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和肾脏微血管损害及两者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大鼠一侧肾脏,部分结扎另一侧肾动脉,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对照组模拟手术。活体检查大鼠眼底,检测肾功能,采用常规光镜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和组织化学电镜等技术,观察大鼠术后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4个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和肾脏微血管的改变。结果:①高血压大鼠眼底和肾功能从术后2个月起即有明显损害;②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retinal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RBM)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lomerular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GBM)从术后2个月起即普遍增厚;③高血压大鼠RBM和GBM的增厚伴有其构成成分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增多,并伴有RBM和GBM上负电荷位点数目的减少;④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分别在术后2周和1个月时出现内皮细胞下水肿,与其底膜脱离的现象;⑤高血压大鼠病程4个月时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变性,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病变较轻。结论: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和肾脏损害有共同的病理学基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水肿,与基底膜脱离;基底膜增厚,伴有其上负电荷位点数目的减少。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和肾脏毛细血管的改变又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局限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的方法研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AION),使人们对AION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加深。然而,AION的FFA视盘荧光形态很复杂,依据病期长短,是部分还是全部视盘梗塞,是否累及视盘表层毛细血管网等而有很大差别[1]。现对106例AION患者的117只眼的FFA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局限性。1 病例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1995年12月~1999年3月有完整病历记录的AION患者106例117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5例,女性51…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为一种少见的眼底先天色素异常。现将我院近年所遇2例报道如下。例1男32岁左眼棍棒击伤半m,于2003年9月2日来我科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两眼视力均为0.12,矫正:双眼均为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鼻上象限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色素沉着斑。边界清楚,不隆起,形似兽迹样。病灶表面的视网膜血管正常(图1)。左眼黄斑颞侧可见片状出血。双眼B型超声及视野检查均未见异常。FFA显示:静脉期右眼鼻上象限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晰的荧光遮蔽斑,视网膜血管经行其上,造影晚期无荧光渗漏(图2)。诊断:左眼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眼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57例(57只患眼,57只对侧眼)CSC单侧受累患者及25例(50只眼)正常对照者的眼动脉、睫状后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记录其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并对CSC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血流参数两两间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海德堡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对57例患者行同步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CSC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眼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颢侧睫状后短动脉的PSV、EDV、RI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眼与CSC患者的对侧眼和患眼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枪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SC患者的患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044,P=0.005;EDV:t=3.731,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2.822,P=0.008;EDV:t=3.194,P=0.003),患者对侧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219,P=0.003;EDV:t=3.807,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3.931,P=0.000,EDV:t=3.145,P=0.003)血流参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0.608,P=0.548;EDV:t=0.122,P=0.904)、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0.730,P=0.470;EDV:t=0.109,P=0.914)的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A、FFA检查结果显示,57例患者的患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在相对应的脉络膜弱荧光区内,其中52例在早期弱荧光区内继发脉络膜血管扩张,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患眼和对侧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对应的脉络膜部位,在ICGA造影晚期均呈现高荧光渗漏灶.而20只患眼及其16只对侧眼的脉络膜在ICGA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处,经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结论 CSC是与全身因素有关的舣眼疾病,其眼球后和脉络膜微循环异常的基本特征为血管的低灌注和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继发于脉络膜微循环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43-247)  相似文献   
17.
18.
蜡膜角膜内皮(iridocorneal endothelial,ICE)综合征为进行性虹膜萎缩、Cogan-Reese综合征和Chandler综合征的统称,是一组较罕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角膜、房角和虹膜的异常,现将我科诊治的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l)、组织纤溶酶原激活荆(t-PA)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36例背景期、32例增殖期患者以及35例健康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进行t-PA及PAI-1的定量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进行t-PA和PAI活性的检测。运用放射免疫方法进行TXB2、6-Keto-PGF1α的定量检测。结果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t-PA和PAI-1抗原含量以及TXB2和6-Keto-PGF1α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期之间的t-PA和PMI-1抗原水平及TXB,和6-Keto-PGF1α水平亦显著不同。同时t-PA活性降低,PM活性升高。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的t-PA和PAI-1抗原含量及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眼B超检查在原田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用医用眼A与B超仪对60例120只眼急性期原田病患者和120只眼其他类型后部色素膜炎及120只正常眼分别做眼B超检查,并测量每眼球壁厚度、观察渗出性网脱、玻璃体混浊等情况.结果 原田病患者球壁厚度(2.00+0.25)mm明显厚于其他类型后部色素膜炎组(1.64+0.20)mm和正常对照组(1.35+0.10)mm,三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渗出性网脱原田病组86.67%,明显高于后两组.结论 眼B超同时出现脉络膜明显增厚和后极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这两项体征对早期原田病的诊断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