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69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患有中枢痛(central pain)的病人常常借用外周痛的术语或者发明一些奇怪的、模糊的词来描述自己的症状,致使医生们难以对其病情作出正确判断。本文作者恰恰是一位身患此病的医生,他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系统论述了“中枢痛”的主要临床特征,同时为提供规范性的描述词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72.
疼痛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众健康问题。虽然对于疼痛的理论认识日益提高,但却难以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治疗。由于文化、个人态度、教育、政治以及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急性痛和慢性痛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这也给临床医生和国内外疼痛协会带来困扰。最近国际疼痛协会(IASP)发起了一项关于“免除疼痛是基本人权”的运动, 相似文献
73.
痛觉是一种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躯体感知觉.伤害性刺激通过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人产生不舒适的、难以忍受的感觉,即"疼痛",以此警示机体组织正受到伤害或者处在被伤害的危险之中,因此痛觉是指导人在环境中趋利避害的重要感知觉成分.众所周知,人的各种感觉都会受到来自大脑的自上而下的调控以及来自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的影响,痛觉也不例外.例如,视觉、听觉等感觉信息均能够改变个体对疼痛的感知以及接受痛觉刺激前的心理状态.个体的意识水平、情绪状态、生理状态、先前经验甚至人格特质也对痛感受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75.
76.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其用于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临床实践证实,DBS能够有效缓解多种顽固性疼痛,包括神经损伤性痛、患肢痛、丛集性头痛以及因手术治疗失败而致的腰背痛等,总体有效率约为50%到60%,部分高达80%.虽然其适应症、刺激部位及参数选择都存在一定争议,产生镇痛作用的神经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但对于那些各类镇痛药物都无法控制或患者自身无法承受药物副作用的顽同性疼痛,选择DBS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摆脱疼痛困扰,改善生活质量,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替代选择.本文将围绕DBS镇痛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概括性介绍,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7.
电针对实验性单发关节炎模型的镇痛及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白陶土及鹿角菜胶在大鼠足底注射,构成局限性急性单发关节炎模型,探讨电针对该模型的作用。实验动物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足底注射4%白陶土混悬液0.1ml及2%盲角菜胶溶液0.5ml,致炎后于第4 ̄12小时炎症显著。不同参数的电针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其中2/15Hz电针的针效最高,并有明显后效应(治疗作用)。单次电针已能产生足够的治疗作用,反复电针能使此略有加强。单纯留针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在清醒大鼠脑内同步记录内、外侧痛觉传导通路神经元的伤害性活动,在丘脑-皮层水平观察各脑区的编码模式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方法:麻醉状态下在动物丘脑和皮层的四个区域单侧植入微电极阵列,在清醒状态下给予伤害和非伤害性机械刺激,同步记录多个神经元的单位电活动,并利用滑行窗口分析、交互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运算方法进行信息提取.结果:在7只大鼠上共记录到180个神经元的单位电活动.伤害和非伤害机械刺激均引起以兴奋为主的反应.与非伤害刺激相比,伤害性刺激使各脑区神经元反应比例显著增加,平均反应强度显著增加,两条通路上脑区之间的相关性亦显著增加.另外,从神经元群体编码的角度看,内侧通路对伤害与非伤害机械刺激的分辨能力稍优于外侧通路.结论:中枢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的编码有赖于多个脑区的共同参与,内、外侧系统对刺激的编码能力不同,可能与刺激本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79.
曲马多对大鼠低频电针镇痛的加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辐射热甩尾测痛的方法,观察了曲马多(Tramadol,TRA)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i.p.)注射不同剂量的TRA可剂量依赖地提高大鼠的甩尾阈,与对照组相比,6.25、12.5、25和50mg/kg剂量的TRA有明显的镇痛效应(ANOVA,P〈0.01)。腹腔注射阈下剂量93.125mg/kg)的TRA可显著地提高2Hz和15Hz电针镇痛效果,但对10 相似文献
80.
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专家共识组 《中华内科杂志》2013,52(5):434-439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直接原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目前,临床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均是在上游抑制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抑制剂(GPI)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环节,是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种非肽类小分子GPI,替罗非班在ACS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证据,并在我国临床中广泛应用[1-3]。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临床,冠心病治疗历经了很大变化,替罗非班在不同临床情况下的使用具有不同特点。目前,随着ACS发病率及PCI数量的增加,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以下描述(建议、可用、不建议)对推荐治疗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