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目的 研究共培养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存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纯化SD大鼠原代DC和NSC,将二者用Transwell技术共培养,用NT-3特异性抗体中和NT-3的表达;然后采用qRT-PCR方法检测DC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的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NSC凋亡;同时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确定NSC表面NT-3特异性受体TrkC的表达.结果 与DC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体系中,DC表达NT-3水平显著性增强(P<0.05);同时共培养能显著增加NSC存活,该效应能被NT-3特异性中和性抗体阻断;共培养能够增加NSC中NT-3特异性受体TrkC表达(P<0.05),并上调TrkC磷酸化水平,而NT-3特异性抗体能够抑制TrkC表达和磷酸化上调(P<0.05).结论 DC和NSC共培养能够增加DC中NT-3表达,高表达的NT-3则通过NSC膜上的TrkC受体促进NSC的存活.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DCs调控NSPCs分化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共设5组,分别为NSPCs组、NSPCs/DCs组、NSPCs+ NT-3组、NSPCs/DCs+抗NT-3组和DCs组.共培养24、48、72 h后,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NT-3含量;7d后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NSPCs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SPCs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表达.结果 NSPCs/DCs组上清液中NT-3含量较NSPCs组、NSPCs/DCs+抗NT-3组和DCs显著升高(P<0.05).NSPCs/DCs组和NSPCs+ NT-3组β-tubulin-Ⅲ阳性细胞数较NSPCs组和NSPCs/DCs+抗NT-3组显著增高(P<0.05),而NSPCs组和NSPCs/DCs+抗NT-3组GFAP阳性细胞较NSPCs/DCs组和NSPCs+ NT-3组显著增高(P<0.05).NSPCs/DCs组和NSPCs+ NT-3组NSPCs中的p-ERK1/2的表达较其余两组增高(P<0.05).结论 NSPCs与DCs共培养能显著促进NSPCs分化为神经元,可能与共培养后NT-3表达量增高,通过其特异性受体TrkC激活下游信号通路MEK-ERK有关. 相似文献
53.
痰热清注射液是由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黄芩及连翘等组成的中药二类新药,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惊等作用,本文观察60例小儿肺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回顾性分析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中心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6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使用情况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现实验组患者总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并且置管天数、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拔管后30 d内出现血清肿人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并且实验组住院总花费更... 相似文献
58.
目前,国家标准规定,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方法有焦磷酸重量法,X线衍射法,红外线光谱等,其中焦磷酸重量法是国家标准规定的首选方法。该法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操作复杂,费时,过程长,容易造成误差等缺陷。现就影响测定结果的一些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OVCFs病例资料2 755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组774例、椎体强化组2 070例(包括103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转入椎体强化组患者)和开放手术组14例。分析各组性别、年龄、基本信息(受教育程度)病程、外伤史、脊柱畸形、椎体骨折史、椎体强化史、腰椎骨密度(L_1~L_4)、MRI特点与椎体骨折数量、骨质疏松治疗方案、随访时间及背痛变化VAS评分等。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592例,女性2 163例;年龄37~99岁,男性平均年龄(74.8±9.0)岁,女性平均年龄(71.3±8.5)岁。非手术治疗组中671例(86.70%)初始VAS评分(5.81±0.56)分,治疗3周~3个月(中位数6周)后VAS评分(1.02±0.83)分;103例(13.30%)初始VAS评分(6.74±0.24)分,随访3周~6周(中位数4周)VAS评分(5.35±0.73)分,疼痛缓解差转入椎体强化组进行椎体强化治疗。非手术治疗有效与无效亚组间比较,年龄、外伤史、强化史、脊柱畸形、病程、椎体骨折数量、初始VAS评分、MRI信号及骨质疏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体强化组共2 070例,初始VAS评分(8.37±0.81)分,术后即刻VAS评分(2.04±0.93)分,其中2 037例(98.40%)患者术后即刻VAS评分≤2分。464例(16.84%)患者系再次椎体骨折入院,182例(39.22%)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282例(60.78%)未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开放手术组特征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llapse,OVC)、畸形、失稳合并神经压迫,经后路减压、畸形矫正、骨水泥强化钉道、椎弓根螺钉固定术,随访14~30个月(中位数16个月)均获得骨融合,生活质量改善。结论年龄≤70岁、无外伤史、无强化史、无畸形、病程较短、单椎节骨折、VAS评分≤6分、MRI为局限性信号、骨密度稍低、轻中度疼痛OVCFs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椎体强化治疗止痛效果满意,术后需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骨折风险。椎体爆裂、神经/脊髓压迫、严重失稳者开放手术可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