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雪胆素乙(Cucurbitacin IIb,CuIIb)对丝裂原刺激的小鼠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及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抗炎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以WST法检测CuIIb对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淋巴细胞活化抗原CD69和CD25以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结果 CuIIb能明显抑制Con A刺激引起的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经CuIIb处理后,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同时,CuIIb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on A诱导的促炎因子TNF-α和IL-6在CD3+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CuIIb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示其通过对适应性免疫的调控发挥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中药杠板归体内抗流感病毒的药效。方法:120只BABL/c小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成6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组、病毒对照组、利巴韦林组、杠板归高剂量组、杠板归中剂量组、杠板归低剂量组。乙醚麻醉小鼠,以10LD_(50)流感病毒40μL滴鼻感染小鼠,1h后开始给药,正常组和病毒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1mL/d,利巴韦林组灌胃利巴韦林100mg/(kg·d),杠板归高、中、低各剂量组分别灌胃杠板归水煎液20g/(kg·d)、10g/(kg·d)、5g/(kg·d)。连续给药7天,每天记录体质量变化以及感染小鼠死亡情况。第8天,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G亚型1b(IgG1b)、免疫球蛋白G亚型2a(IgG2a)、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摘取肺组织,称肺重,进行病理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毒对照组小鼠肺指数、IL-1、TNF-α、IgA、IgG、IgG1b、IgG2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利巴韦林组和杠板归中剂量组小鼠肺指数显著降低;利巴韦林组、杠板归中剂量组、杠板归低剂量组小鼠炎症因子IL-1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利巴韦林组和杠板归中剂量组小鼠IgA、IgG、IgG1b、IgG2a水平显著升高,杠板归低剂量组小鼠Ig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巴韦林组比较,杠板归中剂量组小鼠肺指数、炎症因子IL-1、IgA水平较高,TNF-α水平较低;杠板归低剂量组小鼠肺指数、炎症因子IL-1水平较高,IgG1b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剂量的中药杠板归能够提高流感病毒感染鼠的抗体水平,降低炎症因子含量以及肺指数,减轻肺部炎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并分析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ovary-hypercalcemic type,SCCOH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94-2018年诊治的7例SCCOH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 例SCCOH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4±9.9)岁,<30岁5例。Ⅰ期4例,Ⅲ期2例,Ⅳ期1例。临床多以腹痛、腹胀及发现盆腔包块为主诉,其中6例患者右侧卵巢受累,1例发生于左侧,5例(71.4%)诊断时伴血钙升高,6例(85.7%)血清CA125水平升高。7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1例患者术后还接受了放疗。随访时间2~120个月,其中2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3年,其余5例均在发病2年内死亡。结论:SCCOHT是一类罕见的卵巢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很差,易发生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治疗以手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最佳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前,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与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模式为主,常常导致实验教学停留在机械性操作-记录结果-撰写报告的简单循环中,学生缺乏对于实验内容的深度探究和认识,无法达到培养创新科研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以案例为导向的学习(...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索防己诺林碱在细胞水平抗H1N1病毒的作用,阐明防己诺林碱调控细胞自噬抑制H1N1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312 5、0.625 0、1.250 0、2.500 0、5.000 0、10.000 0、20.000 0、40.000 0、60.000 0μmol·L-1的防己诺林碱对MDCK细胞活力的影响;MDCK细胞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防己诺林碱(2.5、5.0、10.0μmol·L-1)组,除对照组外,以感染复数(MOI)为0.1的H1N1病毒感染MDCK细胞,加入防己诺林碱共同孵育12 h,同时设置防己诺林碱(10.0μmol·L-1)与病毒共同孵育4、8 h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IN1 mRNA表达)和Western blotting[H1N1病毒核蛋白(NP)]检测防己诺林碱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PI/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防己诺林碱(10.0μmol·L-1)对MDCK细胞死亡的影响;qRT-PCR法检测防己诺林碱检测防...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索防己诺林碱在细胞水平抗H1N1病毒的作用,阐明防己诺林碱调控细胞自噬抑制H1N1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312 5、0.625 0、1.250 0、2.500 0、5.000 0、10.000 0、20.000 0、40.000 0、60.000 0 μmol·L-1的防己诺林碱对MDCK细胞活力的影响;MDCK细胞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防己诺林碱(2.5、5.0、10.0 μmol·L-1)组,除对照组外,以感染复数(MOI)为0.1的H1N1病毒感染MDCK细胞,加入防己诺林碱共同孵育12 h,同时设置防己诺林碱(10.0 μmol·L-1)与病毒共同孵育4、8 h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HIN1 mRNA表达)和Western blotting [H1N1病毒核蛋白(NP)]检测防己诺林碱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PI/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防己诺林碱(10.0 μmol·L-1)对MDCK细胞死亡的影响;qRT-PCR法检测防己诺林碱检测防己诺林碱预处理、病毒感染早期药物处理、病毒感染晚期药物处理以及吸附和进入阶段给药对病毒复制的影响;MDCK细胞转染EGFP-LC3或EGFP-mCherry-LC3双荧光质粒,观察防己诺林碱对EGFP-LC3的荧光强度、EGFP-mCherry-LC3共定位的影响,设置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0.5 μmol·L-1)、自噬晚期抑制剂氯喹(10 μmol·L-1)、巴佛洛霉素A1 (100 nmol·L-1)对照。转染过EGFP-LC3质粒的MDCK细胞感染H1N1病毒,免疫荧光检测防己诺林碱对LC3与胞内的病毒NP蛋白共定位的影响;体外培养A549细胞,以MOI为0.1的H1N1病毒感染,Western blotting检测防己诺林碱对LC3II/LC3I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防己诺林碱对MDCK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0.19 μmol·L-1 ;与模型组比较,防己诺林碱以浓度相关性的方式抑制HIN1 mRNA表达,以浓度和时间相关性的方式抑制NP蛋白表达(P<0.01、0.001);显著减少H1N1诱导的细胞死亡(P<0.001);抑制H1N1病毒进入过程。与对照组比较,防己诺林碱处理诱导LC3荧光聚集,诱导EGFP-LC3和mCherry-LC3双荧光共定位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防己诺林碱处理明显减少NP的荧光数量(P<0.001),同时造成LC3荧光积累并与胞内的病毒NP蛋白共定位;引起LC3II积累(P<0.01、0.001)。结论 防己诺林碱同氯喹和巴佛洛霉素A1一致,阻断自噬途径,使病毒粒子在自噬体内滞留,破坏病毒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索千金藤素体内外的抗病毒作用,并基于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探究其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CCK-8 法检测千金藤素(0.062 5~64.000 0 μmol·L-1)对 A549 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SV-GFP)感染 A549 细胞模型,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千金藤素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探究预处理、吸附过程及吸附后加药对 VSV-GFP 病毒复制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检测千金藤素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脑心肌炎病毒(EMCV)和单纯疱疹病毒 I 型(HSV-1)复制的影响;构建 VSV 感染小鼠模型探究千金藤素的体内抗病毒作用;A549细胞中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其抗病毒机制;qRT-PCR 检测药物处理 A549 和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后 IFNB1 及干扰素刺激基因 (ISGs) 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 (Immunoblotting) 检测人源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中 TBK1 和STAT1 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千金藤素在 A549 细胞中显著抑制 VSV、H1N1、EMCV 和 HSV-1 复制;千金藤素不影响 VSV 的吸附过程,而预处理或吸附后给药可以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千金藤素提高 VSV 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千金藤素激活基于IFN-I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结论 千金藤素通过激活基于IFN-I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发挥体内外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彝汉民族残疾人群患龋情况,为制定残疾人龋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 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并结合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凉山州一市(西昌市)、三县(布拖县、木里藏族自治县、会理县)4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残疾人进行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调查凉山州彝汉民族残疾人 3 439人,其中男性 2 085人,女性 1 354人;城市 815人,乡村 2 624人;汉族 2 177人,彝族 1 262人。凉山州彝汉民族残疾人的恒牙患龋率为87.1%,龋均为 9.53。彝、汉民族残疾人的患龋率、龋均分别为 85.8%、9.93;87.9%、9.29。两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龋齿充填率极低,仅为0.2%。结论 四川省凉山州彝汉民族残疾人的恒牙患龋率较高,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口腔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关爱。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小檗胺的体外抗病毒作用,并基于Ⅰ型干扰素(IFN-Ⅰ)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001、0.010、0.100、1.000、10.000、100.000 μmol·L-1的小檗胺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SV-GFP)以0.05的感染复数(MOI)感染A549细胞制备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同孵育12 h的小檗胺2.5、5.0、10.0 μmol·L-1对GFP阳性细胞比例的影响;VSV感染A549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檗胺对VSV病毒G蛋白表达的影响;小檗胺使用预处理12 h、病毒吸附过程中给药2 h、病毒吸附后给药10 h 3种不同方式给药,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VSV-GFP在A549细胞中复制的影响;分别使用甲型流感病毒(H1N1)(MOI=0.05),脑心肌炎病毒(EMCV)(MOI=3)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MOI=1)感染A549细胞,同时给药共同孵育12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檗胺对病毒RNA表达的影响;小檗胺10.0 μmol·L-1处理A549细胞24 h,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10 μmol·L-1小檗胺处理MEF细胞12 h后,qRT-PCR法检测Ifnb1、Ifit1、Ifit2、Ifi44基因的mRNA表达;利用IFN刺激性DNA (ISD)转染THP-1细胞,预先激活IFN-I信号通路,4~6 h加入小檗胺5、10 μmol·L-1处理12 h,qRT-PCR法检测IFNB1、IFIT1、IFIT2、IFI44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浓度为10 μmol·L-1及以下时,小檗胺对A549细胞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与模型组相比,小檗胺剂量相关性地减少了VSV-GFP阳性细胞的比例(P<0.05、0.001),明显减少了病毒的VSV-G蛋白表达;小檗胺对VSV的吸附过程没有影响,而预处理或吸附后给药可以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模型组比较,小檗胺剂量相关性地抑制了H1N1、EMCV和HSV-1的病毒基因表达(P<0.001);转录组测序和qRT-PCR结果表明,小檗胺促进细胞基于IFN-I信号通路的抗病毒免疫激活;在ISD刺激后,小檗胺诱导更高水平的IFNB1、IFIT1、IFIT2、IFI44 mRNA表达(P<0.05、0.01、0.001)。结论 小檗胺可能通过促进基于IFN-I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抑制多种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索隐丹参酮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作用,从药物调控宿主抗病毒免疫角度,阐释隐丹参酮抑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隐丹参酮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甲型流感病毒(H1N1)、脑心肌炎病毒(EMCV)、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的影响。基于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合qRT-PCR、流式细胞术,分析隐丹参酮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在干扰素受体IFNAR1敲除A549细胞(Ifnar1-/-A549)中,检测I型干扰素(IFN-I)通路对隐丹参酮抗病毒功能的影响。结果 隐丹参酮显著抑制VSV、H1N1、EMCV和HSV-1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前期和进入后阶段发挥抗病毒作用,对病毒吸附过程无影响;通过GSEA分析结合qRT-PCR验证,证明隐丹参酮促进IFN-I信号通路的激活;在Ifnar1-/-A549细胞中,隐丹参酮的抗病毒功能受到抑制。结论 隐丹参酮通过促进IFN-I信号通路激活抑制多种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