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顽固性跟痛症的诊断、手术方法 、操作要点,并对治疗结果 进行总结.方法 对33例(41只跟痛足)因顽固性跟痛症要求并给予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清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给予手术治疗,并依据跟痛症状缓解情况及患足行走功能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3例患者术后随访6~12(8±4)个月,优30例38只,良3例3只,优良率为100%(33/33).结论 顽固性跟痛症由多种原因所致,针对病因,采用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效果确切.但术前必须熟练掌握诊断标准,详细问诊,认真触诊,仔细辨别,正确诊断;术中认真观察,综合手术;术后做好引流、抗炎等治疗措施,才能保证手术质量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通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本院在1992年1月~2002年3月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脱位的1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中,有9例属软组织松弛,张力失衡所致,占75%。[结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张力失衡是术后脱位的主要原因;完善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可降低术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自1994年1月对下肢骨折术后实施持续被动活动(CPM)训练,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共126例。年龄16~75岁。男85例,女41例。其中股骨近端骨折31例,股骨干骨折68例,股骨髁上骨折并股骨干骨折18例,胫骨平台骨折7 例,髌骨骨折11例,胫骨骨折并髌骨骨折2例,开放骨折21例,闭合骨折105例。方法:(1)开放骨折均给予仿AO加压钢板内固定,并I期闭合伤口,术后留置闭式引流。闭合骨折一般在7~10 d内行开放复位内固定。髌骨骨折行改良张力带固定。股骨髁上骨折并股骨干骨折给予松质骨螺钉及L形钢板组合内固定。无论开放骨折…  相似文献   
14.
背景:硫化氢作为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其认识尚存在一些矛盾之处。 目的:总结硫化氢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以“hydrogen sulfide,gasotransmitter”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54篇相关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很多研究证明硫化氢在细胞功能的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传统的信号分子(如激素和神经介质)可通过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来放大信号进行信号转导,但是气体信号分子可通过转录后修饰胞内靶向蛋白而更迅速的影响细胞代谢。大多数研究表明生理浓度下的硫化氢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但在炎症和凋亡方面的研究,部分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也说明硫化氢对于某些细胞功能的调节可能存在双重性,因此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coliosis is a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plane deformity, including lateral bending on the coronal plane, before physiological kyphosis reduction or increase in the sagittal plane, the rotational deformity of the spine in the axial plane. The method of full decompression, maximum reconstruction of spinal balance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long-segmental fixation and short-segmental fusion is the more ideal orthopedic method fo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oliosis fixation system. METHODS: The articles about scoliosis fixation system were retrieved from PubMed databas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from 1999 to 2015 by the first author using computer. “Scoliosis, Internal Fixation, Three-dimensional Correction” were taken as the search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otally 163 relevant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eventually 34 articl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RESULTS AND CONCLU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xation materials, the spinal fixation system which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concept of spine is a dynamically developed system. The goal is to restore the balance of spine in three dimensions as comprehensive as possible. At present, the general spinal system within very broad application includes TSRH spinal fixation system, ISOLA spinal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Moss Miami spinal fixation system, CD Horizon spinal internal system and China Great Wall spinal fixation system. Spinal fixation system possesses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capability, and can correct the spinal deformity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and biomechanics is reasonable, fixed and reliable. Bone grafting material is the key factor of preventing breakage of internal fixation, screw extract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such bone grafting materials made of autologous bone, allograft bone and xenograft bone, artificial bone can shorten the orthopedic tim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oncurrent diseases because of bone grafting, which is the future trend of bone grafting material. Meanwhil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has been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can develop programs for scoliosis orthopedic treatment, provide imaging reference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also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efficacy of spinal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对寰枢椎结构形态学、应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日趋深入,寰枢椎不稳的发生机制以及诊治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有效内固定治疗开展相对较晚,为此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的:比较寰枢椎后路内固定修复中几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价其各自的稳定性。 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修复寰枢椎不稳定的对比性生物力学评价及其初步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正常人体的寰枢椎复合体、寰枢椎不稳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的测量等相关研究成果作回顾性分析,评价不同内固定方案在正常枕寰枢三维运动下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选择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结果与结论:寰枢椎后路固定包括Gallie钢丝固定、Brooks固定、Apofix和Halifax固定椎板钩内固定、经关节螺钉内固定以及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等。Gallie技术有利于前方半脱位的复位,但力学稳定性较差。Brooks技术有很强的旋转和牵张力。Apofix和Halifix椎板钩装置提供更强的抗旋转与抗前移强度,力学上较Gallie技术稳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生物力学优于钢丝技术和Halifax,避免了枕颈融合固定,对于安装技术有较高要求。在选择内固定时, 既要注意应能提供即刻的颈椎稳定,以保护脊髓功能,又要尽可能保留上颈段的功能,达到枕骨、寰椎、枢椎间的解剖复位和维持,应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 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 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 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软骨细胞;软骨终板;纤维环穿刺;新西兰大白兔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18  相似文献   
18.
背景:硫化氢作为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其认识尚存在一些矛盾之处。目的:总结硫化氢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以“hydrogen sulfide,gasotransmitter”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54篇相关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很多研究证明硫化氢在细胞功能的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在细胞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传统的信号分子(如激素和神经介质)可通过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来放大信号进行信号转导,但是气体信号分子可通过转录后修饰胞内靶向蛋白而更迅速的影响细胞代谢。大多数研究表明生理浓度下的硫化氢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但在炎症和凋亡方面的研究,部分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也说明硫化氢对于某些细胞功能的调节可能存在双重性,因此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因骨折部位血运差,不愈合的几率较高,股骨头坏死的几率亦高达20%~30%[1].我院于2008年9月—2015年07月收治8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12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PJK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年龄≥60岁、行腰椎长节段(≥4节)后路融合手术、最上端固定椎位于L1或L2、随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患者共9例。对照组选取满足相同条件、随访时间达2年、无PJK的患者10例。于脊柱全长侧位片测量颈7椎体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上端固定椎体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 angle,UI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及腰椎骨盆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等矢状位参数。记录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JK现象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术后7.9个月。胸腰段出现PJK,患者腰椎前凸显著减小,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后倾代偿。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术后重建的腰椎前凸、PR-T12较小,上端固定椎体后仰度数小,腰椎骨盆失衡较重。PJK组与对照组的ODI评分分别为40.6±15.9和21.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后路融合术后出现PJK现象会加重整体矢状位的失平衡,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胸腰段PJK的发生率,手术时应重视对脊柱-骨盆平衡的纠正,构建协调的脊柱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