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
目的探讨p53蛋白、Ki67在结直肠管状腺瘤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71例结直肠癌,16例结肠腺瘤,进行了p53蛋白和Ki67的检测。结果①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5%(29/71)、77.46%(55/71),均显著高于腺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0)。②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直肠癌中Ki67的表达阳性率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③p53蛋白和Ki67共同阳性者26例,共同阴性者13例,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γ=0.508,P=0.000)。结论 p53蛋白和Ki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年龄28~58岁,中位年龄38岁,男4例,女1例,病程1个月以内者3例、1~2个月者2例,发生于上肢前臂2例,右上腹壁2例,右小腿1例,均位于皮下和深筋膜。1·2方法标本均采用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采用PV-9000法作Vimentin、SMA、MSA、S-100、CD34等免疫组化标记。抗体及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3结果巨检:肿块均呈结节状,直径1~2 cm,无包膜,体积小。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切面灰白、灰黄或淡红。2例切面呈半透明胶冻状或黏液状,1例含脂肪组织。组织病理学特点: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66Shc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转移等的关系,以及p66Shc影响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2例膀胱癌中p66Shc蛋白的表达,分析p66Shc蛋白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24细胞中PKCβ和p66Shc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以及p53、Bax和BCL-2蛋白水平。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66Shc阳性率为65.6%(21/32),其在T3+T4期膀胱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T1+T2期膀胱癌(P0.05);p66Shc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0.05)。LY333531下调T24细胞中PKCβ和p66Shc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以及下调p53、Bax和上调BCL-2的蛋白水平。结论 p66Shc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相关,随着pTNM分期增加而表达增多。p66Shc磷酸化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道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42例EP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E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见病变主要位于食道中下段(37例);病理学无恶变证据,但3例有轻度不典型增生;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原位杂交22例阳性,阳性率52.38%;治疗后11例随访5年以上,16例随访2年,8例随访1个月至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EP似乎不能作为食道癌的癌前病变,其与HPV感染关系密切,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方式多样,以内镜下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乳腺分泌型癌在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对PAS染色出现阳性反应。结论乳腺分泌型癌为预后较好的乳腺癌。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肤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对2例皮肤平滑肌肉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皮下平滑肌肉瘤,具有结节型的生长形态,瘤细胞丰富,异型性较大,核分裂活跃;例2为真皮平滑肌肉瘤,具有弥漫型的生长形态,瘤细胞较少,分化好,核分裂象不明显。免疫组化2例均表达SMA、MSA、Vim,1例灶性表达Desmin。2例随访迄今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皮肤平滑肌肉瘤少见,可分为真皮和皮下两种类型,两者具有不同的组织起源和预后特点,我们要注意区分,诊断除核分裂象计数外,尚需进行综合评估,对某些病例建议采用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