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性肝衰竭(HBV related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CLF)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HBV—CLF患者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并对HBV—CLF患者进行为期24周随访,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结果:HBV-CLF患者IL-17及IL-6水平高于CHB患者(P〈0.05);HBV—CLF患者死亡组IL-17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间IL-6水平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7和IL-6可能与肝衰竭的发病机理有关,其中IL.17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慢性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300例CHB患者的外周血HBV基因型。结果①HBV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和C型占大多数,分别为48例(16.0%)和233例(77.7%)。②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比例较大,分别为149例(49.7%)和110例(36.7%),HBV基因型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瘀血阻络型患者中21.8%(24/110)诊断为重度,高于肝郁脾虚型的12.1%(18/149)。结论中国人感染HBV,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肝损害较重;HBV基因型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临床治疗CHB应以辨证论治为主,不必拘泥于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对21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以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辩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3.1%,无效率36.9%;治疗前后自身对比,TBil、DBil、ALT、AST、PAT、Chol、TG、HBV DNA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抗病毒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和治疗后重型肝炎分期为预后的强影响因素(P〈0.05)。抗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组及拉米夫定组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合并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的患者预后较差,选择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可能会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肿大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肝肿大原因待查入院的患者87例,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87例患者中2例原因不明(2.30%),85例(97.70%)得到病理明确诊断,其中非嗜肝病毒性肝炎18例(20.69%)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例(9.20%)、糖原累积病22例(25.29%),总占比超过50%。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糖原累积病3组间年龄、性别、ALT、AST、WBC、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0、10.34、16.85、18.69、10.02、12.76,P值均<0.05)。病理结果,糖原累积病:典型植物细胞样镶嵌排列,PAS染色阳性;慢性药物性肝损伤: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窦内可见分叶核WBC为主的混合性炎细胞浸润;非嗜肝病毒性肝炎:肝实质炎症为主,肝小叶结构紊乱,早期假小叶结构形成。结论引起不明原因肝肿大的病因多且复杂,以遗传代谢性疾病最多,其中主要为糖原累积病;其他如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也是造成不明原因肝肿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两种主要体质类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判断同种治疗方法对酒精性肝硬化不同体质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通过计算13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量表》得分情况,统计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36例中医体质分布,分析其中主要的体质类型即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测定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 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AMC)及上臂围( mid-arm circumference , MAC)、血液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均予以黄连解毒汤为主方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差异情况。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体质为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经相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湿热体质与血瘀体质部分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同为酒精性肝硬化,但患者因为体质状态的不同(湿热体质状态;血瘀体质状态),经相同的治疗后,其营养状况的改善也有所不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辨识体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2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2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治疗,总结不同分期的疗效,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44.3%;其中早期有效率80.0%,中期有效率50.4%,晚期有效率仅为10.0%。总胆红素、胆碱酯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并发症、病情分期等指标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有效率低,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在早中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通过中药有效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是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Dubin-Johnson综合征(DJ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1例DJ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28.7±8.1)岁,平均TBil(59.2±11.1)μmol/L;平均DBil(40.9±9.3)μmol/L,肝穿病理组织肉眼可见呈黑色、灰褐色、黄绿色、灰黑色等黑肝表现。光镜下主要病理改变:肝细胞内大量较粗大的深棕色颗粒沉积,以中央静脉周围为著,少数肝细胞水样变性,窦周炎不明显,汇管区无或轻度扩大,少量炎细胞浸润,未见明确界面炎。结论 DJS多发于男性,以青少年期发病为主,升高以DBil升高为主,肝穿病理检查为确诊DJS主要手段,黑肝表现及镜下深棕色颗粒沉积为其特异性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9.
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对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可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FibroScan检测值(FS值)与面部色泽变化的相关性,为中医望色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机分析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划分为代偿期69例,失代偿期39例。运用《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分别收集两期患者的面色、FS值等,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结果 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FS值最小值4.1KPa,最大值75KPa,平均(24.07±18.43)KPa,其中代偿期(16.18±10.06)KPa,失代偿期(38.03±21.50)KPa,两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正常面色、面红、淡黑、淡黄、淡白、淡青色在代偿期出现比例较高,黝黑、黄黑、青黑色在失代偿期出现比例较高;不同面色的F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色晦暗程度与FS值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面色晦暗程度越重,FS值越来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FS值与面部色泽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面色越黑或色泽越暗,FS值越高,而且面色黑在肝硬化多提示血瘀,说明肝硬化病情越重,血瘀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