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患者男性,67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了DDDR起搏器,安置术后第16个月起搏器置入部位开始出现皮肤溃破、渗出、皮肤丘疹、丘疱疹,细菌培养阴性,两次更换起搏器位置,抗感染及局部用药物治疗无效,经测试患者对多种物质过敏,考虑患者对起搏器发生排斥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慢性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本身是慢的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成功植入CRTD并打开心室感知反应及房颤传导反应功能。比较CRT-D植入术前和植入术后1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心脏病症状评分(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和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值(12-TP-MAX-D)。结果①12例随访1年内均无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无死亡。②双室有效起搏比率达到93%±5%。③有3例在CRT-D植入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④CRT-D植入后1年GWB、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较植入前均有明显改善[(70.25±16.61)vs(54.62±15.27),(16.67±5.23)vs(9.28±4.52),(320±65.24)m vs(214±43.74)m,2.43 vs 3.30,P均0.05];CRT-D植入后1年,LAD缩小,LVEF升高,MRA减少[(40.2±10.6)mm vs(47.5±12.3)mm,(0.40±0.07)vs(0.28±0.05),(3.8±1.6)cm2vs(5.6±2.3)cm2,P均0.05];IVMD、12-Ts-SD和12-TP-MAX-D得到改善[(35.4±17.8)ms vs(48.1±12.3)ms,(31.5±10.7)ms vs(44.5±15.2)ms,(100.6±22.9)ms vs(127.5±42.7)ms,P均0.05]。结论慢心室率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从CRT-D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导管Amplatzer法封堵治疗,随访3~6月,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具有适应症的10例成人膜部室缺病例,其中5例伴室间隔膜部瘤,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8~49岁(37±12),身高153~170cm(132±40),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封堵器均选用Amplatzer封堵伞.封堵术后1、2、3、6月随访TTE,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0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屋瓣未累及,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房屋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对具有适应症的成人膜部室缺(伴或不伴有膜部瘤),选择Amplatzer封堵介入治疗认为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15.
中晚期胃癌病变范围无条件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者,作者采用次全胃切除,利用胃底或胃体部尚存的小部分健康胃壁组织,成形一小胃重建上消化道代替非根治性全胃切除。经近6年观察,证明本术式和某些病例不失为一种选择。临床资料:1991年2月以来共作3例次全胃切除加胃底成形术,患者均为农民,男性,年龄分别打、H、好岁。术后有二例至今存活,1例达61个月,另1例39个月;已死亡1例,存活28个月。手术方法:上腹正中切口,切除剑突。游离胃时注意保留胃底或体部健康胃壁组织的血供,尽量清扫周围淋巴结,切除胃85%以上。利用胃短动脉或… 相似文献
1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预防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或猝死.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少ICD放电,特别是减少不恰当放电是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报道1例ICD的参数设置,及在ICD保护下联合其他治疗以减少ICD放电.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心慌、头晕1年,晕厥2次”入院.外院发作晕厥时心电监测记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经胸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家族有类似晕厥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LAD):38.5 mm,右心室内径(RVD):19.1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7.3 mm,室间隔厚度(IVST):7.7mm,左心室后壁(LVPWT):8.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2.血常规、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 5例先天性心脏病二孔型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成功进行介入治疗的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3月~ 2 0 0 0年 7月 5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证实为单纯先天性心脏病二孔型ASD ,其中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6~ 5 4 (平均 3 8.2 2± 19.9)岁。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示ASD直径为 15~ 2 0 (平均 17.2± 1.9)mm ,ASD边缘距腔静脉、肺静脉、冠状静脉窦及房室瓣的距离均大于 4mm ,术中伸展径为 2 5~ 2 8(平均 2 6.8± 1.4 )mm。所有病例介入手术中测定肺动… 相似文献
18.
19.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观察QT间期(QTc)延长患者发作ES的临床特点,B受体阻滞剂防治Es的疗效,并探讨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做为一种预警性心电图,对QTc延长伴Es患者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 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 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 2±0. 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 0±0. 1 vs 3. 0±0. 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 9±81. 3 m vs 311. 5±65. 2 m),QRS波时限缩短(138. 1±5. 6 ms vs 169. 6±4. 4 ms)及LVEF增加(0. 40±0. 01 vs 0. 23±0. 01)、LVEDD减少(61. 9±1. 6 mm vs 69. 0±1. 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 90±0. 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 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