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3篇
内科学   1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HTK〗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各个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HTW〗方法〓〖HTK〗选择AMI患者110例,测量HRT的3个参数: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其他指标。〖HTW〗结果〓〖HTK〗① 随访患者93例,平均随访(18.70±12.65)个月,发生终点事件者20例;② 事件组TT、TO高于非事件组,TS低于非事件组(P<0.05), 事件组HRT较非事件组明显减弱;③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表明,TT与TO、TS结合时对再发心脏事件的优势比最强(OR单=8.632;OR多=6.056,P<0.01)。〖HTW〗结论〓〖HTK〗TT与TO、TS结合对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大,HRT可作为其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新测量指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及经典测量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与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60例AMI患者和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资料,获取HRT和SDNN指标。定量测量HRT包括TO、TS及TT指标,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TT、TO、TS与SDNN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AMI组与对照组HRT各指标及SDNN均存在显著差别(P〈0.05),AMI组TO、TT明显高于对照组,TS、SDNN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MI组TS与SDNN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对照组各指标与SDNN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I患者TT值增大,提示AMI患者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出现时间延迟,结合TT可能会对TO、TS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度分层,TT可能成为HRT的又一项新的高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3.
目的了解血小板糖蛋白Ⅲa(glycoprotein Ⅲa,GPⅢa)PIA2多态性在山西省人群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6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判定各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GPmaT1565C在本组资料中突变频率低,64例CHD患者和84健康对照者中,仅发现1例为杂合基因型T/C,余均为野生型T/T。结论GPⅢa PIA2多态性存在人种和地域的差异,在山西地区人群中突变频率很低,与国外研究差异较大。GPⅢa PIA2多态性是否为山西地区人群罹患CHD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389例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分析hs-CRP与血脂、血糖、血压、腹围的关系;同时测定了289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267例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343例尿蛋白排泄率(UAER)作为判断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靶器官损害的指标,分析hs-CRP与IMT、LVMI和UAER的关系。结果血清hs-CRP水平随着代谢综合征组分成分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其组成成分≥3个时,hs-CRP水平明显升高。相关分析表明hs-CRP浓度与甘油三酯、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IMT、LVMI和UAER呈正相关关系,当hs-CRP水平升高时,可增加代谢综合征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和范围。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不仅与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相关,而且与其靶器官损害程度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影响,揭示RSG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及RSG干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及流式定量结果显示:RSG干预组较2型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α-SMA表达减弱。结论RSG可以减弱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6.
射频消融术(RFCA)自1987年用于临床以来,其操作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方法.1 a来共消融31 例,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131例EH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72例)和非晨峰组(59例)。两组均行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检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及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ystatin C,CyS C)。结果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对血压晨峰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程、空腹血糖、LDL-C2、4 h平均收缩压、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与血压晨峰呈正相关;血压晨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DL-C、HDL-C、24 h平均收缩压、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6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R2=0.792),其中血压晨峰对尿mAlb指标值影响最多。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晨峰现象者较无晨峰现象者更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8.
高敏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I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I(cTnI)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46例(NYHA分级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Ⅲ级组26例,Ⅳ级组20例,分别于清晨空腹和心功能改善至Ⅰ-Ⅱ级后采血清,测定hsCRP和cTnI。选取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心衰组hsCRP和cTnI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心衰组中心功能Ⅳ级组与Ⅲ级组比较cTnI值升高(P〈0.01),而hsCRP无明显差异。心衰组随着心功能的改善hsCRP和cTnI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不同病因心衰组hsCRP和cTn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时hsCRP和cTnI均升高,且随着心功能损害加剧而增高明显,心衰患者存在明显的炎性活动和心肌细胞损害,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hsCRP和cTnI可能是反映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9.
运动试验中变时陛功能不良的检测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证实心脏病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心源性死亡密切相关。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如:心率变异、压力反射敏感性及心率震荡等,近年发现亦可用运动时心率改变情况,即心脏的变时性功能来评价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0.
大蒜素逆转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蒜素能否体外逆转做善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与浓度为100μg/ml的内毒素共同孵育,并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加以处理,实验共分三组:(1)空白对照组(加用无血清培养基,n=6);(2)内毒素对照组(加含内毒素的无血清培养基,c=100μg/ml,n=6);(3)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加含内毒素为100μg/ml的无血清培养基,大蒜素浓度分别为10、20、50μg/ml,n=6)。选用氧化抗氧化,内皮舒张功能及增殖方面的指标研究不同处理因素对内皮细胞的功能影响。结果1.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培养基中NO2^-、NO3^-含量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0.05),且效应呈大蒜素剂量依赖性递减,时间依赖性递增。2.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内皮细胞的T-SOD活力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大蒜素50μg/ml组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3.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培养基中MDA含量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空白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1),且效应呈大蒜素剂量依赖性。4.大蒜素+内毒素组较内毒素对照组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P〈0.05),HSP70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大蒜素能够逆转/改善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对防治内毒素参与AS发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