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老年人口腔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老年人口腔疼痛疾病的就诊特点.方法 采集了365例在口腔老年门诊就诊疼痛的患者,病例采集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老年人口腔疼痛就诊的前3位口腔疾病是:牙周炎、龋齿和根尖炎.结论 门诊老年人口腔疼痛就诊的最多口腔疾病是牙周炎,老年人口腔疼痛的程度以牙髓炎最重.  相似文献   
42.
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学术团体于2010年12月1日-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首届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  相似文献   
43.
SWH信号通路是在果蝇与脊椎动物之间共同存在的保守信号通路。SWH信号通路在果蝇与脊椎动物的器官发育中起一定的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维持生理平衡的过程中的压力信号激发STK3。当STK3被过度表达时会引起细胞凋亡。RAF1有抑制STK3的作用。通过RNAseq和微阵列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RAF1与TP73在头颈部鳞癌中的关系,可以看出RAF1与SWH信号通路的关系在头颈部鳞癌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翼外肌下头和嚼肌在髁状突纵形骨折后及(牙合)夹板治疗时的改变.方法:幼年小型猪1 8头,平均分3组,纵形骨折未治疗组,纵形骨折(牙合)夹板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建立髁状突纵形骨折和(牙合)夹板治疗模型.分别在实验后3周、6周和12周取材,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骨折后3周,骨折侧的翼外肌下头肌纤维间水肿较重,个别部位出现肌核增多和内移.(牙合)夹板治疗组翼外肌肌纤维间的水肿较轻.对侧翼外肌下头以及骨折后6周,12周以及双侧嚼肌肌纤维未见异常.电镜下纵形骨折后3周,可见骨折侧翼外肌下头肌纤维间隙增大,线粒体变圆、增大,数量增多,对侧翼外肌下头以及骨折后6周,12周双侧翼外肌下头以及双侧嚼肌肌纤维未见异常.纵形骨折(牙合)夹板治疗组3周可见翼外肌下头肌纤维线粒体轻度变圆、数量稍有增多.结论:幼年小型猪髁状突纵形骨折后,骨折侧的翼外肌下头肌纤维在形态有变化,但翼外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牙合)夹板治疗能减轻咀嚼肌的改变.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老年人口腔疼痛疾病的就诊特点。方法采集了365例在口腔老年门诊就诊疼痛的患者,病例采集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老年人口腔疼痛就诊的前3位口腔疾病是:牙周炎、龋齿和根尖炎。结论门诊老年人口腔疼痛就诊的最多口腔疾病是牙周炎,老年人口腔疼痛的程度以牙髓炎最重。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对关节盘前后界限的测定,确定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关节盘移位改变的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6例经临床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行颞下颌关节(TMJ)的核磁共振(MRI)检查与13例正常人的MRI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1图像矢状位时,在TMD组,关节盘前缘位于关节结节最低点垂直线前约0.43mm,而正常组则位于其前约0.13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口位时在TMD组关节盘后缘与双板区交界处约位于关节四中心垂直线81°处,而正常组则位于其93.31°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MD组在闭口位时,关节盘均可有明显的前移,但前缘前移变化不大,这与关节盘形态改变状况一样均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单纯修复的方法修复无牙颌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无牙颌上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分类和不同的修复方法,对疑难的单侧和双侧颌骨缺损采用改良的修复方法。结果:修复后6个月复查,小面积的无牙颌上颌骨缺损,通过常规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半侧、双侧的无牙颌上颌骨缺损,通过改良的修复法可以提高修复效果。结论:单纯修复方法可以解决一部分无牙颌上颌骨缺损的修复;如果有条件,应该增加其他固位和承力方法;患者自身对赝复体的适应能力在无牙颌上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48.
嵌体部分冠修复老年人后牙大面积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铸造嵌体部分冠修复老年人后牙舌侧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情况和修复效果.方法:对74颗舌侧大面积缺损的老年人的上下后牙残冠,在完善口腔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按牙体缺损的情况利用髓室、根管或钉道等不同固位形式,制作覆盖牙体(牙合)面的铸造嵌体部分冠的修复.结果:经1~3年的随访观察,根据主诉与检查,67颗患牙经修复后满意,成功率90.5%,失败原因主要为制作精确度差导致的固位力差、继发龋、食物嵌塞等从而导致修复体脱落以及患牙根尖和牙龈的炎症.结论:嵌体部分冠是修复老年人后牙舌侧以及近远中大面积缺损的一种经济、美观而有效的方法,准确的牙体预备和制作,是修复体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翼外肌下头和嚼肌在髁状突纵形骨折后及舱夹板治疗时的改变。方法:幼年小型猪18头,平均分3组,纵形骨折木治疗组,纵形骨折he夹板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建立髁状突纵形骨折和he夹板治疗模型。分别在实验后3周、6周和12周取材,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骨折后3周,骨折侧的翼外肌下头肌纤维间水肿较重,个别部位出现肌核增多和内移。he夹板治疗组翼外肌肌纤维间的水肿较轻。对侧翼外肌下头以及骨折后6周,12周以及双侧嚼肌肌纤维末见异常。电镜下纵形骨折后3周,可见骨折侧翼外肌下头肌纤维间隙增大,线粒体变圆、增大,数量增多,对侧翼外肌下头以及骨折后6周,12周双侧翼外肌下头以及双侧嚼肌肌纤维未见异常。纵形骨折he夹板治疗组3周可见翼外肌下头肌纤维线粒体轻度变圆、数量稍有增多。结论:幼年小型猪髁状突纵形骨折后,骨折侧的翼外肌下头肌纤维在形态有变化,但翼外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he夹板治疗能减轻咀嚼肌的改变。  相似文献   
50.
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4只,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1磨牙,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术后、术后1周内的每日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分别测量术区颌骨高度,并在术后、术后1周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无明显变化。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本模型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