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9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12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13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381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科学   382篇
综合类   880篇
预防医学   326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402篇
  12篇
中国医学   358篇
肿瘤学   10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患者在不同内分泌治疗时间的类更年期症状和生命质量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1—2017年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7例HR+乳腺癌患者,按内分泌治疗时间分为<12个月组、12~36个月组、>36个月组。应用改良Kupperman量表和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测量类更年期症状和生命质量。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比较不同用药时间及用药类型患者的类更年期症状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用药时间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分差异和类更年期症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167例乳腺癌患者的类更年期症状得分为(14.5±7.6)分,现患率为87.4%(146/167),以失眠率最高(73.7%,123/167)。除失眠易激动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使用者以潮热症状最多(64.8%,79/122),芳香化酶抑制剂使用者以骨关节痛症状最多(62.2%,28/45)。患者的FACT-B总得分为(104.5±15.5)分,达标率高达89.8%(150/167),但各维度状况参差不齐,以社会家庭及功能维度达标率最低,分别为73.0%(122/167)和50.9%(85/167)。<12个月组、12~36个月组和>36个月组患者的Kupperman总分分别为(15.0±1.3)分、(14.0±6.9)分和(14.5±7.4)分;FACT-B总得分分别为(102.7±17.8)分、(105.0±12.9)分和(105.6±16.7)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服用SERM类药物期间类更年期症状对生命质量存在负向影响,<12个月组、12~36个月组和>36个月组患者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7、-0.30和-0.50,影响程度在12~36个月组中最小。结论HR+乳腺癌患者回归社会、家庭和功能恢复情况较差,应重点关注。类更年期症状在内分泌治疗期间普遍存在,应积极处理以改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及时发现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易感重点水域长江武汉段、府河-沦河水系、东荆河-通顺河水系和金水河水系,采用哨鼠监测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风险.结果 2017—2019年共开展哨鼠监测38点次,涉及全市8个区21个行政村.三年共投放哨鼠760只,回收哨鼠742只,总...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对1例肌张力减退-共济失调和发育迟缓综合征(hypotonia, ataxia, and delayed development syndrome, HADDS)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 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 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变异验证。结果患儿EBF3基因存在c.625G>A(p.Arg209Trp)杂合变异, 使精氨酸(Arg)被色氨酸(Trp)取代, 从而影响EBF3与DNA结合的亲和力, 并改变其亚细胞定位, 导致EBF3转录活性降低。结论 EBF3基因c.625G>A变异可能是本例HADD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本研究丰富了HADDS的临床表型谱, 并扩展了EBF3基因变异谱。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评价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GGT)对非转移性肾细胞癌(nmR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手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18例n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GGT最佳临界值并分为高GGT组和低GGT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比较各组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nmR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ROC曲线最大约登指数得出GGT最佳截断值为48.5。本研究结果显示,高GGT组的T3-T4分期所占百分比高于低GGT组(38.9% vs 13.0%,P<0.05)和高GGT组的G3-G4分级所占百分比高于低GGT组(33.3% vs 3.0%,P<0.05)。高GGT组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均低于低GGT组(Log-rank=33.743,P<0.001; Log-rank=30.854,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4 cm、更高的肿瘤T分期、术前GGT≥48.5和更高的G分级是影响nmRCC患者术后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mRCC患者术前高GGT是肿瘤高T分期和高G分级的重要预测指标,同时也是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能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5.
胡如英  俞敏  龚巍巍  王浩 《疾病监测》2007,22(2):113-115
目的 分析浙江省车祸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交通行为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系统2004年资料,采用ICD-10的编码进行伤害死因分类统计,计算伤害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结果 车祸死亡率为19.49/10万,居伤害死因的首位,农村车祸死亡率高于城市0.56倍,男性高于女性1.80倍,55.98%死亡病例集中在青壮年,学生人群的车祸死亡占其总死亡的比重较高.9种车祸死亡类型中,位居首位的是人-车碰撞造成行人死亡.减寿最为严重的车祸死亡者,城市为行人,农村为骑(乘)摩托车人员.调查前30 d,分别有11.30%、11.26%、12.78%的人有酒后驾车史、疲劳驾车(3 h以上)史和无证驾驶史,有36.22%的人驾(乘)摩托车未佩带头盔,有26.33%的行人有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历.结论 应加强对全民,特别是青壮年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群的交通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对比观察抗凝与静脉溶栓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月就诊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患者8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抗凝组43例和静脉溶栓组41例,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抗凝组和静脉溶栓组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抑制消化液分泌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抗凝组予低分子肝素5000~7500 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7 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静脉溶栓组在肠系膜血管造影后经导管注射尿激酶80万U,第2日改为尿激酶30万U/次、每日两次静脉注射,疗程1周,后改为华法林每日2~5 mg口服,连用4周。比较抗凝组和静脉溶栓组治疗前及对照组D-二聚体、病变段肠系膜上静脉管径、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抗凝组和静脉溶栓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结果抗凝组和静脉溶栓组治疗前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变段肠系膜上静脉管径小于对照组,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抗凝组和静脉溶栓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病变段肠系膜上静脉管径增大,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升高,且抗凝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或P0.01)。抗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静脉溶栓组的75.61%(P0.05)。抗凝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降低;早期予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可降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增加病变段管径,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7.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血清β-防御素2(h BD2)、β-防御素3(h BD3)与维生素D(VD)的关系及其预测CAP的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AP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 BD2和h BD3,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VD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h BD2、h BD3与血清VD[25(OH) D_3]之间的相关性。入院后30 d随访,按临床结局将CAP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分析不同变量对CAP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研究共入组395例CAP患者,386例进入最终统计学分析。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22. 18 (55. 79,365. 23) pg/ml、66. 89(46. 05,110. 46) pg/ml、14. 81(10. 0,19. 81) ng/ml,VD缺乏在CAP患者中占75. 4%。(2)血清h BD2(rho=-0. 222,P 0. 001)和h BD3(rho=-0. 103,P=0. 043)水平与血清25(OH) D3水平呈弱负相关,血清h BD3与h BD2呈中度正相关(rho=0. 411,P 0. 001)。(3)40例患者预后不良,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就诊前应用抗生素、肺炎严重指数(PSI) 90、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C反应蛋白(CRP) 8 mg/L、血沉(ESR) 20 mm/h、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_2)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55、0. 21、0. 72。(4)就诊前应用抗生素,以及D-dimer、Alb和PaO_2水平对是否发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结论在CAP患者中,血清25(OH) D3水平与h BD2和h BD3水平呈负相关。h BD2、h BD3和VD水平均不能预测CAP的预后。未早期使用抗生素、D-dimer升高、低白蛋白血症、Pa O2下降仍是CAP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8.
白及胶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及胶提取的影响因素,确定适宜的提取条件。方法以白及胶提取得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加水量,回流提取时间,醇沉浓度等三个因素对白及胶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制备工艺:加水量为12倍,回流时间为2 h,醇沉浓度为80%。结论该方法提取白及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沙利度胺50mg·d-1,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d-1,同时,均予生活方式干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并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积分改变。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IMT、斑块积分治疗后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中29.6%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血脂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下调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而非降脂效应抑制AS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0.
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PPARγ激活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根据其E结构域的不同,可将该受体分为PPARα、PPARβ(或PPARδ)及PPARγ3种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