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目的:研究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顽固性鼻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7例难治性鼻衄患者,行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一次性治愈63例(94%),3例行2次治疗治愈(4.5%),1例未成功(1.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顽固性鼻衄安全、疗效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三种栓塞剂动物实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聚乙烯醇 (PVA)微粒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和无水酒精三种子宫肌瘤动脉介入治疗栓塞剂治疗结果 ,为介入栓塞剂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对 3 6只成年狗的子宫分别应用聚乙烯醇 (PVA)微粒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和无水酒精三种栓塞剂 ,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观察子宫病理变化和萎缩的情况。结果 栓塞术后 7、14、2 8d ,发现无水酒精组子宫发生了坏死穿孔 ,PVA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组子宫缩小 7.3 %~ 2 8.2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A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是一种良好的子宫动脉栓塞剂 ,无水酒精应慎用。  相似文献   
13.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胸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开展的针对高危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一种微创、简捷的介入手术方法[1~ 3 ] 。主要操作过程是将一段直径、长度及形状相符的人造血管内支撑复合体经股动脉导入瘤区主动脉腔内[4 ,5] 。封闭漏口 ,从而将瘤腔与主动脉内高速高压血流隔绝 ,达到治疗目的。我院自 1999-0 4以来为 2名患者行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病例 1,男 ,73岁。主诉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6月余 ,于 1999-0 4-16入院。体格检查发现腹部正中可扪及10cm× 6cm大小搏动性包块 ,其节律与心率一致。腹部彩超示 :脐左侧探…  相似文献   
15.
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方法动脉栓塞治疗86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PVA和平阳霉素,阻断肌瘤血供.动脉栓塞6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该方法的并发症和失败原因.结果经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血供可完全阻断,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疼痛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91%.结论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治疗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63例早期ANFH患者(一期48例,二期15例)行选择性动脉灌注治疗.结果:1期ANFH患者疼痛缓解率100%,2期ANFH患者疼痛缓解率93.3%,总有效率98.4%.结论:对于早期ANFH患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疗效高的特点,并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布 加综合征是指由于肝静脉和 /或其邻近的下腔静脉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 /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 ,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 ,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有无血栓、侧支循环情况 ,对此病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并可进一步行介入治疗。此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创伤大 ,手术复杂 ,疗效差 ;而介入治疗创伤小 ,安全性高 ,疗效好 ,已成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此病的介入治疗 ,国内已有较大宗的报道 ,但长的狭窄段开通的报道还不多见。现将 1例患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患者 男 ,3 8岁。活动后心悸、气短伴双下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63例早期ANFH患者(一期48例,二期15例)行选择性动脉灌注治疗。结果:1期ANFH患者疼痛缓解率100%,2期ANFH患者疼痛缓解率93.3%,总有效率98.4%。结论:对于早期ANFH患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疗效高的特点,并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股静脉入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双股静脉入路技术 ,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 (I -FVT)的有效性。方法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证实为I -FVT患者 18例。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然后经健侧股静脉置管于患侧髂静脉入下腔静脉处造影。导丝导管无法进入患侧髂 -股静脉者 ,行患侧股静脉穿刺插管 ,顺行开通股 -髂静脉至下腔静脉内。随后再经健侧插管至患侧开通段内 ,并继续开通下方的闭塞段。对开通段用球囊导管顺次扩张、拖拉 ;对闭塞段中较松软的血栓应用血栓消融器 (ATD)或溶栓导管 (OASIS)进行消融或抽吸术 ;术后保留导管 1~ 6d ,持续行接触性溶栓与抗凝治疗 ,撤管后继续行严格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18例经双股静脉入路治疗者 ,15例取得明显的疗效 ,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 ,疼痛消失 ,肢体松软 ,活动恢复正常 ;另外 2例开通后 ,患肢肿胀减轻 ,好转出院 ;1例未能开通 ,经同侧足背静脉静滴抗凝、溶栓药物 ,症状好转出院。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 3~ 39个月 ,平均 16.4个月 ,无症状性复发。结论 双股静脉入路治疗I -FVT ,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