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肩锁关节脱位不同手术方法疗效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应用单纯肩锁钩板固定术、单纯喙突移植术及肩锁钩板联合改良肌肉动力移位术3种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分别采用单纯肩锁钩板固定术、单纯喙突移植术及肩锁钩板联合改良肌肉动力移位术3种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65例。65例肩锁关节全脱位患者被分成3组,采用单纯肩锁钩板固定术组(A组)22例,单纯喙突移植术组(B组)21例,肩锁钩板联合改良肌肉动力移位术组(C组)22例。按照Karlsson评分标准评定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5例均获得术后随访,时间0.5~3年,平均1.5年。A组取出内固定后有8例发生半脱位,2例发生全脱位并有肩锁关节骨关节炎,1例在术后1年发生锁骨钩板钩部断裂。B组取出内固定后有7例发生半脱位,1例取出内固定物后发生全脱位,5例发生肩锁关节骨关节炎出现严重的疼痛和肩部活动受限。C组取出内固定后有2例发生半脱位,无全脱位及肩锁关节骨关节炎。按照Karlsson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12例,良8例,差2例;B组优9例,良7例,差5例;C组优20例,良2例,差0例。肩锁钩板联合改良肌肉动力移位术组与前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锁关节全脱位采用肩锁钩板联合改良肌肉动力移位术治疗,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等优点,疗效确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符合临床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外擦郑氏舒活按摩配合电针治疗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临床症状、体征的积分,根据临床疗效标准得出治愈率、有效率。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5天后,治愈57例,显效8例,好转5例。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方法简便、安全,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3.
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原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骨与关节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而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病灶标本69例,采用BACTEC MGIT 960系统进行分枝杆菌培养、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在培养4周内24例(34.78%)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延长至8周时共有40例(57.97%)培养阳性,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结核分枝杆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97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骨折愈合良好,疗效参照Harris功能评分,其中优86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7%。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等优点,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5.
BACKGROUND: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ith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but the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fixation was not much.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治疗陈旧性腘绳肌拉伤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包括被动拉伸、主动牵拉、肌力锻炼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行走及跑动状态下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传统针灸推拿治疗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陈旧性腘绳肌损伤患者疼痛,松解伤处的肌肉及筋膜粘连,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电针对大鼠跟腱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跟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n=18)、电针患侧组(C组,n=12),B组随机分为‰组、B,组和B,组,各6只,C组随机分为C1组和C2组,各6只。造模3周后,C组取患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A组和B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民组和A组大鼠,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分别处死B1、C1、组和B2、C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①细胞计数:第一疗程后C.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1组,差异具显著;第二疗程后C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B2组,差异具显著。②TGF-β1:A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C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电针能改善跟腱病组织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了TGF-β1的合成,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数量增殖与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38.
患者男,47岁,干部。因阵发性胸痛、胸闷、左肩部不适3天,加重2小时入院。查体:T 36℃,P 84次/min,R 21次/min,BP 18/13KPa。神志清,精神不振,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84次/min,律齐,心前区第一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胸部及四肢无异常。ECG示:V_1-V_3呈rS,ST段抬高0.4mV,T波高尖,Ⅱ、Ⅲ、aVF、V_4-  相似文献   
39.
四叠体池脂肪瘤临床上罕见 ,现将我室在 CT检查中发现的 4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患者男性 ,5 2岁 ,头痛间歇发作 1年多 ,无恶心、呕吐 ,四肢活动自如。此次因头部外伤后头痛、眼发黑而就诊。病理反射阴性 ,CT片平扫显示四叠体池内中部一直径为0 .4cm大小低密度灶 ,CT值为 - 44 Hu。诊断为四叠体池脂肪瘤。例 2 患者女性 ,2 5岁 ,因头痛伴呕吐 ,突然摔倒在地而就诊。经常发生头痛、恶心、呕吐已 2年多 ,并逐渐加重而致摔伤。左侧上、下肢肌力 2~ 3级。眼底检查示视神经乳头有轻度水肿 ,CT平扫显示四叠体池内一约 1.2 7cm× 2 .…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2基因(ELOVL2)和溶质载体蛋白家族11A成员1基因(SLC11A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TB)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维吾尔族TB患者178例为TB组,1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各组ELOVL2基因rs1570069、rs2236212、rs3798719位点和SLC11A1基因rs17235409、rs17235416位点的多态性,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基因多态性与TB易感性的相关性。 结果两组间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ELOVL2无显著性(P>0.05),而SLC11A1有显著性(P<0.05)。隐性遗传模型下,rs17235409的GA+AA基因型、rs17235416的AT+TT基因型是TB的危险因素;超显性遗传模型下,rs17235409的GG+AA基因型、rs17235416的AA+TT基因型是TB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ELOVL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TB易感性可能不相关;SLC1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TB易感性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