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槲寄生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槲寄生碱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测定槲寄生碱对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生长的抑制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培养24h后加入含不同浓度槲寄生碱培养液;作用24h后倾去上清液,加入MTT;4h后吸去上清液,加入二甲亚砜(DMSO);30min后测吸光度(A)并计算抑制率;体内实验将制备的肿瘤细胞悬液,以0.2mL/只的量接种于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24h后将已接种的小鼠随机分组。各组均连续给药7d,停药后1~3d将小鼠拉颈处死,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体外实验证实槲寄生碱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证实槲寄生碱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结论槲寄生碱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双氯芬酸钾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小鼠热板法模型观察双氯芬酸钾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 双氯芬酸钾喷雾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加热刺激小鼠的痛阈。结论 双氯芬酸钾喷雾剂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作用强度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相似  相似文献   
73.
槲寄生碱抗肝癌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槲寄生碱对小鼠H22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以每只0.2ml肿瘤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24h后将小鼠随机分组,各组分别给不同浓度的槲寄生碱、5-Fu、CMC-Na,均连续给药7d,停药后1~3d将小鼠拉颈处死,剥取瘤块称重,按"抑瘤率=(1-T/C)×100%"公式计算抑瘤率.结果:槲寄生碱在120mg/kg剂量时对小鼠肝癌H22的抑瘤率可达73.8%.结论:槲寄生碱有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钾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小鼠热板法模型观察双氯芬酸钾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双氯芬酸钾喷雾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加热刺激小鼠的痛阈.结论双氯芬酸钾喷雾剂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作用强度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相似.  相似文献   
75.
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热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干姜乙醇提取物(干姜醇提物)的抗炎、解热、镇痛和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耳壳肿胀法,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导致家兔发热反应以及小鼠扭体法观察干姜醇提物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干姜醇提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干姜醇提物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及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并具有明显的抑制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致家兔发热反应作用;干姜醇提物对8株菌的MIC范围为13.5~432mg/mL。结论 干姜醇提物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机制,通过一些突出的微生物如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核梭杆菌(F.nucleatum)、粪球杆菌来讨论肠道微生物活动与致癌作用联系起来的具体机制如DNA损伤、炎症、免疫、氧化应激、代谢物调节等,对未来肠道微生物群临床干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LST)和结直肠息肉均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癌前病变,且LST常常伴随结直肠息肉发生发展。探索LST伴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伴结直肠息肉95例,根据LST亚型、部位、大小、病理组织学各分为两组,进一步比较分析以上各组间在伴发结直肠息肉大小、部位、数量上的临床特征。结果 1. LST-NG伴单发结直肠息肉的比例高于LST-G组(54.5%vs. 22.6%)(P<0.05)。2. LST<3 cm伴<1 cm的结直肠息肉比例较高[(91.8%)vs.(50.0%)],LST≥3 cm伴有≥1 cm结直肠息肉比例高于LST<3 cm[(50.0%)vs.7(8.2%)](P<0.05)。3.近端结肠的LST多伴发近端结肠息肉(45.8%),远端结肠的LST多伴发远端结肠息肉(55.6%)(P<0.05)。4. LST恶性组和非恶性组在结直肠息...  相似文献   
78.
目的:检索汇总及评价经口进食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预防的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从上至下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经口进食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预防的证据,包括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及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0月1日。由2名研究者使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GREE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使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s(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应的评价标准(2016)对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类试验研究、描述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10篇指南、2篇临床决策、3篇专家共识和1篇证据总结,形成了21条最佳证据,主要内容包括吞咽障碍的筛查、饮食管理、口服固体药物管理、口腔护理、观察与应急处理及教育与培训。结论:总结了经口进食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预防的最佳证据,为护理人员对经口进食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TPD52L2(TPD54)基因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公开数据,评估TPD52L2在HCC中的作用。采用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TPD52L2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总生存期的关系。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方法预测调控通路。结果:HCC组织中TPD52L2的高表达与高分期、高分级、T分期及致癌因素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PD52L2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比低表达的差(P=0.002)。单因素分析提示,TPD52L2高表达与较差的总体生存率(OS)显著相关(HR:1.04,95%CI:1.02~1.06,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TPD52L2表达和伴瘤生存是OS的两个独立预后因子。GSEA预测出剪接体通路、嘧啶代谢、RNA降解、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和凋亡通路在TPD52L2高表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结论:TPD52L2可能是HCC不良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剪接体通路、嘧啶代谢、RNA降解可能是HCC中TPD52L2调控的关键通路。  相似文献   
80.
“南方人工泪液”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梦  钱红美 《铁道医学》1994,22(4):200-2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