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综合类 | 43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4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补肾化瘀汤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嗜银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6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实上肾化瘀汤治疗前后,与61例健康人骨髓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进行每个核含量总数的测试分析。结果:CAA患者治疗前骨髓细胞平均每核AgNORs含量和颗粒总数明显低正常对照,治疗后与健康人趋于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22.
将240名金属热加工工人用分层分组法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护理组工人采用健康护理法和预防措施。对护理组工人的腰痛患病率做护理前后比较,同时做护理组与对照组工人腰痛患病率组间比较。结果提示将健康护理的观念应用于工作相关疾病的预防,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胃动力障碍和胃肌间神经丛胆碱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胰岛素组.成模后16 w测定大鼠胃动力,观察胃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胃动力减弱(P<0.01),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计数显著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较,胰岛素组胃动力显著增高 (P<0.05),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平均光密度显著增高(P<0.05),胆碱能神经元计数有改善的趋势(P>0.05).结论 STZ-糖尿病大鼠胃动力障碍可能与胃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损伤有关,胰岛素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24.
25.
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是一组用于评价关节软骨早期损伤的新技术,其通过反映软骨基质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及软骨生理结构异常来评价软骨损伤。与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相比,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可对软骨形态轮廓尚未改变之前的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早期干预、治疗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MR生理成像技术多从膝关节开始研究和应用,就各种膝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的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尿酸对脑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尿酸组(UA)各15只,模型组及UA组均参照Rice-Vannucci方法制备脑缺血缺氧模型,其中UA组模型制作完毕后6 h腹腔注射UA 62.5 mg/kg;对照组常规母鼠喂养.术后24 h三组均过量麻醉、快速断头取脑,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并经HE染色观察脑皮层和海马损伤情况.结果 UA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少于模型组,脑皮层和海马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 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损伤后6 h腹腔注射UA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抑制氧化损伤;此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酸性磷酸酶染色结合咐醇酯诱导试验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89年,有人就证实多毛细胞的细胞膜McAb表型属B淋巴细胞[1].近几年,人们又用CD22,CD11,CD25,CD103进一步把多毛细胞从B淋巴细胞中区分开来,其中CD103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最有意义[2],但由于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其他抗体如:CD25只表达激活状态的抗原,使实验条件受到许多限制,阳性率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实验室建立了用ACP和ACPT结合TPA诱导实验诊断HCL的新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补肾化瘀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细胞酶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6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髓细胞内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琥珀酸脱氢酶(SDH)、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含量,并与正常对照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治疗前CCO、SDH含量明显减低,NAP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补肾化瘀疗法治疗后,其含量分别接近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离、纯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AA)患者骨髓CD34^ 细胞,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42例AA患者,以常规方法进行骨髓液采集和有核细胞分离,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离、纯化骨髓CD34^ 细胞,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作CD34^ 细胞的纯度检测。结果 骨髓CD34^ 细胞纯度达95%—99%,AA患者骨髓CD34^ 细胞多呈单个、散在分布,着色较淡;而对照组骨髓CD34^ 细胞多呈均匀或丛簇状分布,着色较深。结论 应用MACS分离从骨髓CD34^ 细胞,特异性强、纯度高,是研究从骨髓CD34^ 细胞功能、形态的最直接、客观、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