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210(miR-2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95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miR-210、IL-17水平,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据此分为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分析血清miR-210、IL-17水...  相似文献   
12.
MAPK/ERK1/2(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转导途径是一条可被多种细胞外刺激因素广泛激活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介导了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是一条关键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还和认知学习记忆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MAPK/ERK1/2信号转导途径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与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静脉溶栓的10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治疗后改良Ran...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性,68岁,因进行性行走困难5年于2016年3月12日入院。患者于5年自觉起步不灵活,需停顿数秒钟才能行走,行走正常,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治疗后未见好转;后症状进行性加重,近两年来出现行走时转身困难,不能后退,疑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服用多巴丝肼,剂量从0.0625g·d~(-1),逐渐增加到0.75g·d~(-1),症状无明显缓解,仍继续加重,在人群拥挤、地面不平、路途中有障碍物、通过狭窄门道时明显。病程中患者无饮水呛  相似文献   
15.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最先是从孕妇血清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与妊娠相关联的大分子糖蛋白,后来发现它是一种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相关的锌结合金属蛋白酶.新近发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中大量表达,对识别不稳定斑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1865年Trousseau首次报道了血栓栓塞事件与恶性癌肿之间的关系,此后人们将癌肿患者并发各种血栓栓塞事件称为Trousseau综合征[1],其临床多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表现为脑梗死者并不常见[2],而首发表现为急性脑梗死且双侧前后循环均受累者鲜有报道。现报告作者医院收治的  相似文献   
17.
王本孝  许平 《疑难病杂志》2010,9(11):865-865
<正>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另外,凡无参考文献的文章,国家进行论文统计时不予统计。因此,希望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并希望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参照我刊稿约,按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书写完整,且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和在论文中作相应标注。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126例及正常对照者6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02例,无斑块组24例,将102例有斑块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5例及不稳定斑块亚组67例;比较各组脑梗死危险因素,测量并...  相似文献   
19.
突触损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T)发病的早期即存在,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可塑性以及突触蛋白在VCI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VCI的发病机制,从而更有效地防治VCI.  相似文献   
20.
先证者(Ⅳ3) 男,22岁,因反复发作四肢无力6年,再发作1天入院.患者于6年前出现四肢无力,从下肢向上肢发展,无大小便功能障碍,无肢体麻木,在外院诊断为低钾性麻痹,补钾后24 h内症状逐渐好转;以后每年均发作,补钾后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