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17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108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回顾调查分析住院成人糖尿病患者的院前血糖和并发症控制管理状况。方法对白银市糖尿病治疗中心2007~2008年30岁以上连续住院的1 073例糖尿病患者病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糖尿病病人40岁以上者占96.5%,平均59.8岁,2型糖尿病占96.1%。院前口服降糖药物使用率为52.4%,胰岛素使用率为14.8%,未治疗率为32.8%。进行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治疗患者分别占66.7%和43.8%,吸烟者13.1%。9.4%的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为8.3%,达标率为18.3%。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周围神经病变者71.3%、糖尿病肾病者35.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23.6%,并与病程密切相关,病程在5年以上者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合并高血压者35.3%、脂代谢紊乱者65.1%,伴急性并发症者14.4%,感染者7.4%。结论糖尿病患者院前未治疗率高,胰岛素使用率低;HbA1 c控制水平差,达标率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微血管并发症病程5年以上者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补肺健脾方对哮喘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致敏并吸入激发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补肺健脾方组从首次激发开始给药治疗,治疗3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及BALF中IFN-γ、IL-4、EOS计数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BALF中IL-4含量明显增加(P0.01),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1),外周血及BALF中EOS明显增加(P0.01),IFN-γ含量增加(P0.05,P0.01),外周血及BALF中EOS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肺健脾方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抑制EOS的趋化,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初治鼻咽癌患者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部分病例治疗失败的原因,以指导今后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的125例鼻咽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局部控制率、无远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析患者治疗后出现死亡、复发、转移的原因。结果 3年、5年、10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8%、95%、94%。3年、5年、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94%、86%,总生存率分别为93%、86%、78%。全组死亡18例(其中10例死于远处转移,1例死于局部复发,2例死于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2例死于鼻咽大出血,2例死于放射性脑病后反复吸入性肺炎致肺衰竭,1例脑出血死亡)。鼻咽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区域复发6例,3DCRT野内复发4例,野边缘复发2例。结论初治鼻咽癌采用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疗效。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靶区范围不足、放疗计划设计不周全、出现远处转移,如综合多种影像技术,提高阅片能力,给予准确的射野设计,及放化疗结合有望减少治疗的失败。  相似文献   
64.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般预后影响因素常用,但不精确。目前,细胞遗传学是预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和长期生存最有价值的因素之一。NPM1,C-KIT和FLT3-ITD基因异常受到重视。研究发现,以往伴t(8;21)或inv(16)预后好的AML,伴有C-KIT则提示预后风险为中等。正常核型伴有单独的FLT3-ITD变异预后差,正常核型伴有单独的NPM1变异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5.
66.
全血细胞减少症30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全血细胞减少症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30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结果造血系统疾病241例,占80.3%,位列前5位的依次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IR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贫血(MA)、急性白血病(AL)。非造血系统疾病59例,占19.7%,位列前3位的依次为:感染性疾病、脾功能亢进、风湿免疫疾病。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种多,病因复杂,不能单从血液系统疾病考虑,也不能单凭骨髓涂片诊断而忽略其他检查,需要密切联系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以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误诊和漏诊,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7.
李燕  李雯雯  王晓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86-3488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类型及疾病转化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我区134例MPN患者JAK2V617F基因,分析基因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3种MPN亚型中的发生率及其与疾病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1)134例MPN患者中PV 51例、ET 66例、IMF 17例,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98例(73.1%),且在PV中发生率(84.3%)高于ET(69.7%)及IMF(52.9%)的发生率(P<0.05),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例维吾尔族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3种疾病的分布与总体一致,PV(93.8%)高于ET(60.0%)和IMF(33.3%)(P<0.05),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4例MPN患者中发生疾病转化者12例(8.9%),其中PV转骨髓纤维化(MF)7例,ET转MF 3例,PV转ET 1例,MF转急性白血病1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发生疾病转化8例(8.2%);突变阴性者发生转化4例(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发生率与疾病类型有关,且维吾尔族患者也符合基因突变发生率在疾病中的分布规律。MPN患者疾病可以发生转化,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的转化无相关性,因此JAK2V617F基因突变对MPN尤其是PV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疾病转化及预后是否有提示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观察组用力呼气流量(PEFR),25%、50%、75%最大呼气流速(FRF)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够显著增加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护理能力,提高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69.
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前颅凹骨折,发生率高达39%。急性患者伤后常有血性液体自腔溢出,眼皮下瘀血(俗称熊猫眼),可伴有嗅觉丧失或减退。延退性脑脊液鼻漏,则往往于颅前窝骨折后,由于突然咳嗽、用力时,引起颅内压骤然增高,使脑膜破孔开裂,其漏出液体为清亮的脑脊液。我科于2000年收治1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经我科治疗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DSRCT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研究,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DSRCT由成巢的小圆细胞组成。核深染、浆少。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围绕肿瘤细胞巢,可伴透明变性或黏液样变。间质内可有明显血管:毛细血管丛,较大厚壁血管。提示是对肿瘤的增生性反应。核分裂像多。免疫组化多种表型,可表达上皮性、肌性和神经性分化CKAE1/AE3(+)、Vim(+)、Des(+)、NSE(+)、CD99(+)、EMA灶(+)、Myoglobin(+)等。结论:DSRCT为罕见的、侵袭力强的高度恶性肿瘤,瘤细胞具有神经、间叶和上皮标记复合表达。主要累及儿童和年轻男性,一般表现为广泛的腹腔浆膜受累,发病年龄20-30岁。95%发生在腹腔内,常位于后腹膜、盆腔、网膜和肠系膜。临床上位于腹腔外的病例非常罕见,主要在胸腔和睾丸旁区域,个别病例发生在肢体,头颈部和大脑。侵袭性高,预后差,70%因广泛转移而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