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构建假体周围骨缺损模型,将慢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 (TGF-β3)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后植入假体周围,观察其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5~3.5 kg,于两侧股骨髁间造成纵向骨缺损,植入光滑钛合金假体后保持骨假体周围2 mm骨缺损,共48侧,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右侧)各24侧,采用压缩植骨技术,重建股骨髁假体周围骨缺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双基因组)、单纯胶原/羟基磷灰石(细胞组),打压紧密并完全覆盖植入体.于术后4、8、12周时麻醉法分别处死8只兔子,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形态计量学及生物力学测定评估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作用.结果 术后4周,对照组、实验组X线表现无显著差别,假体周围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0.3388±0.7206,0.6845±0.7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体骨接触率均为0;术后8周,实验组X线表现见假体周围有新骨形成,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0.6468±0.7852,1.1824±0.0800,假体骨接触率分别为(5.93±0.60)%,(23.35±3.76)%,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周实验组X线表现见假体周围为骨组织,组织学所见植入体周围为连续性骨接触,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1.4419±0.1021,2.7622±0.1802,假体骨接触率分别为(15.27±2.34)%,(39.76±1.85)%,假体结合强度与假体骨接触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及假体骨界面骨接触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术后8周与4周比较,术后12周与8周比较,数值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假体周围骨缺损,可促进假体周围新骨形成,提高假体-骨界面骨整合,改善假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42.
背景:目前修复软骨缺损的方法都存在修复组织数量不足,生物力学性能不佳,整合不良及供区并发症等缺陷.对于大面积的骨软骨复合缺损单独应用一种方法尚显不足.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方法复合Mosaicplasty技术用于修复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体外培养并扩增健康成年雄性山羊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收集约3×10~7细胞,加入1 mL藻酸钠溶液重悬形成骨髓基质干细胞一藻酸钙凝胶材料.方法:12只山羊用于制各膝关节股骨髁大面积骨软骨缺损模型,骨髓基质干细胞-Mosaicplasty组使用自制Mosaicplasty器械,植入直径2 mm骨软骨柱镶嵌充填缺损,以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藻酸钙凝胶填充残余缺损和部分供区.Mosaicplasty组单纯用Mosaicplasty修复骨软骨缺损.对照组单纯制造缺损不修复.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观察:术后4,8,16周分别切开关节观察修复效果.②组织学检查:术后16周取修复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③电镜观察:取16周修复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6周时骨髓基质干细胞-Mosaicplasty组移植物固定牢固,关节面平滑,移植物间界限消失,新生软骨组织类似于正常软骨,4-16周修复效果逐渐改善,优于其他各组.光镜观察细胞-凝胶新生软骨组织与移植软骨结合紧密,新生软骨细胞排列规整,细胞外基质分布均一.对照组无明显修复.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修复新生组织中细胞形态类似软骨细胞,细胞存在于排列紧密的纤维网格中,基质丰富.结论:使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凝胶材料复合Mosaicplasty技术可促进骨软骨整合,改善其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3.
摘要 背景:透明质酸是关节腔滑液最主要的成分,对细胞的形态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用于软骨缺损修复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如何呢? 目的:通过分析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影响,探讨关节腔内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方法:全骨髓法+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细胞加入透明质酸诱导液,以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组作为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 d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 结果与结论:经透明质酸诱导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椭圆形,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RT-PCR检测示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表现出软骨细胞的分化特点,但表达均比阳性对照组弱。结果提示,外源性透明质酸具有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但比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诱导能力弱,关节腔内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正性促进作用,支持透明质酸作为软骨组织工程基质使用。 关键词:透明质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细胞外基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1  相似文献   
44.
骨软骨缺损是指同时有软骨下骨和软骨的复合缺损,重建坚强的软骨下骨支撑和光滑的软骨面对于远期效果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45.
笔者于2007年6月收治1例干燥综合征合并双侧髌腱同时断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切除对于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需要做全膝关节置换的有膝内翻的骨关节炎病人,采用标准的手术方式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后交叉韧带被切断前后用内径卡尺分别测量膝关节屈曲90°和伸直位时内外侧膝关节间隙的宽度,精确度为1mm。结果后交叉韧带切除后可以使伸膝间隙由(21.37±1.52)mm增加到(23.11±1.23)mm,屈膝间隙由(19.52±1.37)mm增加到(24.67±1.01)mm,差异有显著性(t=18.782、32.467,P<0.01);屈膝间隙的增加值明显大于伸膝间隙的增加值(t=18.345,P<0.01)。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后交叉韧带对关节间隙的变化有较大影响,当其被切断时屈伸膝间隙都会增加,尤其是屈膝间隙。  相似文献   
47.
背景:透明质酸是关节腔滑液最主要的成分,对细胞的形态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用于软骨缺损修复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如何呢? 目的:通过分析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影响,探讨关节腔内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方法:全骨髓法+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细胞加入透明质酸诱导液,以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组作为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 d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 结果与结论:经透明质酸诱导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椭圆形,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RT-PCR检测示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表现出软骨细胞的分化特点,但表达均比阳性对照组弱。结果提示,外源性透明质酸具有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但比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诱导能力弱,关节腔内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正性促进作用,支持透明质酸作为软骨组织工程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收治9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柱和后壁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骨折至关节置换术间隔12~92个月,平均31个月。骨不连2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取出内固定物3例,部分取出4例,未取出2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2例,杂合式固定2例。使用金属/聚乙烯匹配假体6例,陶瓷/聚乙烯匹配假体2例,陶瓷/陶瓷匹配假体1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3例,松质骨颗粒植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发生异位骨化3例,髋关节感染1例。1例坐骨神经术前损伤者术后无明显恢复。无复发脱位、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Harris评分平均89分,同术前(平均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可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49.
目的在65岁以上老年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人群中,观察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作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12月,195例接受TKA的老年患者(男61例,女134例,平均年龄70.1岁),随机分配进入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抗凝方案。(1)研究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至术后14d;(2)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按体重调整剂量,每天一次,至术后10d。对比术后早期和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中DVT的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研究组DVT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7.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6,P〉0.05)。至术后6周随访时,研究组DVT发生率无改变而对照组DVT发生率增加了3.0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3,P〈0.05)。两组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13.5%和15.2%(X^22=0.104,P〉0.05)。结论在老年TKA患者围手术期口服利伐沙班能够获得与常规针剂抗凝相似的DVT预防疗效。较长的治疗时间使得在术后6周时,老年TKA患者的DVT风险较常规抗凝更低。老年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与常规抗凝相当。  相似文献   
50.
膝关节局部注药在全膝关节置换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酮洛酸氨丁三醇、肾上腺素混合药物,联合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酮洛酸氨丁三醇对TKA的镇痛效果、术后康复的影响及副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行单侧TKA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中将罗哌卡因、酮洛酸氨丁三醇、肾上腺素的混合液注射在膝关节周围,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后,关节腔内注入罗哌卡因、酮洛酸氨丁三醇.对照组术中、术后均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Rameasay镇静评分,CPM膝关节活动度及副作用,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6、12、24 h,第3、4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49~2.34,P<0.05),第2 d时VAS评分无差别(t=1.99,P>0.05),CPM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2~6 d高于对照组(t=3.030~2.112,P<0.05),而在第7 d以后活动度无差别(t=1.997~2.020,P>0.05).两组副作用无差别(x2值1.6571,P>0.05).[结论]TKA术中关节周围注药联合术后关节腔内注药可在术后早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康复,且不会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