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透明质酸是关节腔滑液最主要的成分,对细胞的形态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用于软骨缺损修复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如何呢?目的:通过分析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影响,探讨关节腔内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方法:全骨髓法+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细胞加入透明质酸诱导液,以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组作为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d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结果与结论:经透明质酸诱导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椭圆形,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RT-PCR检测示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表现出软骨细胞的分化特点,但表达均比阳性对照组弱。结果提示,外源性透明质酸具有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但比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诱导能力弱,关节腔内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正性促进作用,支持透明质酸作为软骨组织工程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制备一种由较大直径钛颗粒介导的生物性人工关节假体松动动物模型,初步验证该模型在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平均体质量为3.0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动物均从双侧的股骨膝关节面将钛棒假体沿轴线方向植入到髓腔内,实验组在假体植入前于其表面均匀涂抹50μg直径20μm的钛颗粒。术后12周处死动物,处死前2d行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成骨及骨溶解程度。动物处死后取包含假体的股骨段及膝关节滑膜囊,股骨段制作成厚度为50μm的骨磨片,行Masson Trichrom Goldner染色及Kossa染色;关节滑膜做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动物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骨溶解。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的骨假体接触率、假体周围骨体积分数、骨皮质处钙盐沉积岛平均面积均低于对照组,而钙盐沉积岛数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3~10.200,P<0.05),且实验组假体周围及关节滑膜的炎性反应较对照组明显活跃。结论成功制备了较大直径钛颗粒介导的新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松动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区培养成体半月板细胞,观察不同区域的半月板细胞生长特性以及生长因子对其的影响。方法无菌切取1月龄雄性山羊双后肢半月板,剪碎后D-Hanks液漂洗,Ⅱ型胶原酶振荡消化,滤网过滤后离心收集细胞。接种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105个,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台盼蓝染色测细胞活力。细胞爬片行苏木精-伊红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RT-PCR检测aggrecan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山羊成体半月板细胞自36 h后开始贴壁,外侧区细胞以长梭形为主,内侧区以多角形为主,混合区细胞形态为混合型。台盼蓝拒染试验测细胞活力约为92%。群体倍增时间约为47.4 h。加入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细胞增殖加快,多角形细胞增多;细胞爬片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在转染细胞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RT-PCR检测结果显示目的条带与aggrecan的预期大小相符。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入生长因子后的半月板细胞S期比例增加,而G1期细胞减少。结论不同区域的半月板细胞有形态差异。加入生长因子后可促进其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24.
骨软骨缺损是指同时有软骨下骨和软骨的复合缺损,重建坚强的软骨下骨支撑和光滑的软骨面对于远期效果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5.
骨软骨缺损是指同时有软骨下骨和软骨的复合缺损,重建坚强的软骨下骨支撑和光滑的软骨面对于远期效果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6.
骨软骨缺损是指同时有软骨下骨和软骨的复合缺损,重建坚强的软骨下骨支撑和光滑的软骨面对于远期效果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0月~2004年10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5例(148膝)按髌骨置换(84膝)和未置换(64膝)分为2组,并对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膝关节评分采用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评分标准。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9.6±39.8)分进步为末次随访时的(90.9±8.2)分,髌骨评分由(14.4±6.4)分进步到(25.2±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6±3.9)分进步为(10.6±4.1)分;未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8.8±9.8)分进步为(90.2±8.9)分,髌骨评分由(14.2±6.2)分进步到(25.1±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8±3.8)分进步为(10.3±4.1)分。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比较,膝前痛减轻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论髌骨置换与否,患者的合理选择和正确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术后膝前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双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8年7月存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行性改变伴内翻畸形且进行双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膝内翻畸形5.0°~19.0°,平均11.5°;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大于90°;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1例伴有外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手术后二期进行开放截骨矫形术.术前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并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2.5个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矫正角度5.5°~18.0°,平均9.5°.在随访期间内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内外侧间室及髌股间室均未发现明显退变进展.手术总体效果优良率为83.3%,Lysholm评分、内翻角度变化在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双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对中青年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单间室退行性改变有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9.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43例(50髋),随访6~120个月.结果术后Harris评分明显升高,优良率达92%.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及Giebel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对老年膝内翻患者16例26膝采用上述方法手术。患者术前内翻畸形平均12.5°,膝关节活动度大于90°,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膝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异常,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对患膝进行精确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并应用Giebel系统内固定截骨端。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及神经血管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骨性愈合。测量矫正角度平均12.4°。对16例随访平均21个月,随访期间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内外侧关节间隙无明显退变加重。至随访终末时,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7.5%,81.3%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变化;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9.1分增至79.4分,内外关节间隙差由术前的4.7 mm减至0.6 mm,内翻角度由术前的12.5°减至0.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Giebel系统固定可有效地治疗老年患者轻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其创伤较小,固定强度大,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