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短肠综合征康复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行康复治疗的实验动物及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3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短肠组和生长激素 (growthhormone ,GH)组 ,短肠组和GH组切除 80 %小肠 ,GH组术后第 1天开始注射GH 1U·kg-1·d-1,共 2 8d ;9例患者残存小肠长度为 (4 4± 2 4)cm ,其中 3例无完整结肠。结果S期细胞比率系数、增殖指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增强表明外源性GH可明显促进残存小肠粘膜的增殖 ,GH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原癌基因C jun表达的改变有关。康复治疗后 9例患者营养状况和残存肠管吸收功能均明显改善 ,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 ,75 %的患者完全脱离肠外营养 ,2 5 %的患者需间断肠外营养补充。结论康复治疗为短肠综合征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2.
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8—2001年收治的153例肠外瘘并第三类型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三类型膜膜炎的诊断标准是肠外瘘行外科引流术后48 h、体温超过38.5℃、血白细胞超过12×10~9/L时,再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腹腔引流液为脓性;(2)CT发现腹腔积液。结果男114例、女39例。年龄(42±19)岁。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62例(40.5%),外伤48例(31.4%),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22例(14.4%),肝胆手术15例(9.8%),腹腔放疗或化疗术后6例(3.9%)。79例患者(共获157个标本)进行了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培养的细菌居前5名的依次为大肠杆菌(38株,24.2%)、铜绿假单孢菌(19株,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0.8%)、阴沟肠杆菌(16株,10.2%)和肺炎克雷伯菌13孢(8.3%)。52例进行了再次剖腹探查清除了坏死组织和脓肿,术后进行持续滴水负压双套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19例仅更换了引流方式;28例更换了引流方式并加用抗生素;36例仅予以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18例仅予以微生态营养。入院后,73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外营养,50例患者接受了肠内加肠外营养,30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内营养。结果147例存活,6例死亡。结论肠瘘并发的第三类型腹膜炎主要与残余感染、引流不畅有关。有效的诊断方法包括腹部CT检查和经窦道的造影。处理措施为再次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更换引流方式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肠外瘘病人入院初期人体组成成分的连续性变化。方法: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观察61例肠外瘘病人在入院10天内人体组成与血浆蛋白的变化。结果:病人体质指数与体细胞群在观察期间均有改善,但只有后者差异具显著性,而细胞外水/总体水的比例快速敏感地降至正常水平。血浆蛋白水平虽有提高,但只有前白蛋白差异具显著性。结论:肠外瘘病人入院后早期营养支持可快速改善水分分布的异常,并可以阻止体细胞群的进一步分解消耗。  相似文献   
74.
软骨肉瘤是一种特殊而罕见的恶性肿瘤,不少医生认为本病缺乏典型表现,较易误诊。本病通过2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软骨肉瘤的病例,试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征象,以求及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5.
人体由多种成分组成,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就有35种以上,它们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5个层次: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及人体。健康个体各成分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任何疾病都与人体组成(body composition)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组织成分分布的异常,或在某些层次上与特定的组织成分改变有关。营养不良患者严重感染后引起的高代谢反应较其他创伤应激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6.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壁切口疝是开腹手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是腹内组织或器官经由手术切口的潜在问隙或薄弱区域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壁包块。欧洲疝学会将腹壁切口疝定义为:在临床体检或影像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或不伴腹壁包块。60%的切口疝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是由于发生了肠管嵌顿甚至绞窄才发现为切口疝并急诊手术。自1989年美国医师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理念后,由于使用补片材料的修补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复发率低以及易于操作等优点,此技术在国际上得以迅速开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测定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 (PN)支持及手术 (OP)应激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裂解反应 (HLA DR)的表达以及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1 0 (IL 1 0 )、C反应蛋白 (CRP)水平 ,从而了解不同营养支持条件以及手术应激对外周血单核细胞HLA DR、IL 1 0以及血浆CRP的影响。 方法 :检测 1 0例对照病人、2 1例PN病人或 1 8例EN病人以及 8例手术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 DR、IL 1 0以及CRP水平。 结果 :单核细胞HLA DR抗原表达各组差异显著。与对照组 (96 .35± 4 .2 82 ) %比较 ,OP组 (6 0 .2 3± 1 0 .4 1 9) %下降最明显 (P <0 .0 1 ) ,PN组 (78.72±1 3.2 1 ) %次之 (P <0 .0 1 ) ,EN组 (93.1 1± 7.6 4 1 )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CRP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 (4 .5 73± 0 .5 89 6 )mg/L ,EN组 (7.1 4 5± 0 .85 4 6 )mg/L ,PN组 (7.393± 0 .85 4 6 )mg/L ,OP组 (7.4 80± 0 .9389)。IL 1 0以OP组升高明显 (P <0 .0 1 ) ,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EN对免疫功能影响最小 ,是最佳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78.
����Ӫ���ٹ�ʳ�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长期禁食的肠外瘘病人在使用肠内营养 (EN)早期出现并发症的特点与规律 ,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7月治愈的肠外瘘病人 10 0例。收集肠内营养开始前的禁食时间 ;肠内营养实施前、实施后 1、3、5、10、15天肝功、生化和营养指标。收集大便次数、体温、心率和呼吸次数并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评分。所有病人均选用短肽类制剂。结果  10 0例肠外瘘病人均为成功治愈病例 ,其中择期手术 5 6例 ,早期手术 15例 ,自行愈合 2 9例。AKP在EN前为 (181 5± 12 7 5 )U ,在EN后第 3天显著升高为 (2 4 3 0± 12 1 6 ) ;γ -GT在EN前为 (118 4± 94 2 )U ,EN后第 1和第 3天显著升高 ,分别为 (14 9 6±92 1)U ,(177 2± 10 9 9)U。以后各指标渐降低。出现淤胆性胆囊炎 3例。大便次数超过 3次的在肠内营养实施后第 1、3、5、10和 15天分别为 31例 ,2 6例 ,12例 ,13例和 7例。SIRS评分在EN后第 1天 (1 0 5± 1 0 8)和第3天 (0 96± 1 11)均显著高于EN前 (0 72± 0 84 ) ;在EN第 5天逐渐降低 (0 83± 0 91) ;SIRS评分在EN第 10天 (0 4 9± 0 73)和第 15天 (0 32± 0 6 0 )显著低于EN前。结论 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的出现与胃肠道长期缺乏腔内营养所致  相似文献   
79.
Background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f non-perianal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in the consensus 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zation in 2006 and 201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perianal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among homogenous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One-hundred-and-eighty-four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ll of thes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of Crohn’s disease between February 2001 and April 2011.
Results  The male-to-female ratio was 2.7:1.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at onset were abdominal pain (88.0%), diarrhea (34.7%), and fever (28.3%). The most common disease location and behavior at diagnosis were small bowel (56.0%) and penetrating (51.6%). Among 324 non-perianal fistulae, the most common types were ileocolonic anastomotic (30.9%), terminal ileocutaneous (19.7%), and enteroenteric anastomotic (11.4%). One-hundred-and-thirty- eight (75.0%) patients received antibiotics, and β-lactam (85.5%) and metronidazole (67.4%)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One-hundred-and-seventy-eight (96.7%) patients suffered 514 surgical operations, and the cumulative surgical rates after 1, 3, and 5 years were 38.0%, 52.2%, and 58.7% respectively. Nine patients di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after 1, 3, and 5 years were 97.8%, 96.7%, and 96.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isplay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perianal fistulating Crohn’s disease in our center.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are requir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居于首位,目前约占40%[1].因脊椎结核发病较隐袭,一旦出现临床改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对脊椎结核及时诊断非常有意义.方法 临床上对脊椎结核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普通X线、CT、MRI检查.结果 影像诊断26例脊椎结核中,颈椎结核3例,胸椎结核5例,腰椎结核18例.26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1例有死骨形成,7例有椎旁及腰大肌脓肿,11例椎间盘狭窄.经手术后病理证实24例脊椎结核,2例其他脊椎病变.结论 影像学检查能及时发现及诊断脊椎结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