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对艾滋病(AIDS)疗效评价现状的综合分析,针对AIDS疗效评价国际上公认的金指标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不能全面评价中医药治疗AIDS疗效的问题,提出了制定符合中医特色的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2.
介绍王新志教授治疗慢性头痛的经验,病因病机在于上实下虚;辨证灵活,重视瘀血;治疗上,因人制宜,善用引经药,虫类药。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规范中医"眩晕"病名的诊断,以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诊疗。方法:通过整理古医籍、搜索相关文献,分析中医"眩晕"病名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实践,对"眩晕"病名的欠缺之处提出一二拙见。结果:纵观中医"眩晕"病名历史演变,可知其内涵欠清、外延过泛,不利于中医规范化、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学术思想的交流。结论: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在继承原有"眩晕"病名的基础上,创新、细化、扩展中医病名,如将头晕、头昏、头懵等以主症命名法立为新病名。  相似文献   
84.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笔者翻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将中风后肢体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结果中医药领域对本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的认识各有不同,其治疗方式亦多种多样。结论随着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其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有很大提高与完善,为临床上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5.
孙田烨  王新志 《中医学报》2022,37(4):800-803
王新志教授以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周期为主线,从三大病期、11个证型探讨血压管理,认为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病性均本于肝肾阴虚,病位初期多起于肝,渐及肾、心、脾等,急性期调畅气机为要,恢复期兼顾补虚泻实,恢复期后期及后遗症期重视滋补肾阴.临证用药精当,提出使用大量生黄芪降血压,黄芪、陈皮药对配伍运用及大剂量钩藤降肝阳上亢型血压...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中风回春片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探究其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制。方法 以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设置假手术组、模型组、中风回春片低、中、高剂量组(200 mg/kg、300 mg/kg、500 mg/kg),共5组,每组8只,灌胃给药4周。测定各组大鼠的行为学缺陷分值、血小板聚集率、血清及脑组织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显著下降,血清、脑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用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中风回春片均可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症状,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血清和脑组织中SOD和VEGF水平明显上调;MDA含量显著下降(P <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中风回春片可能通过抑制机体氧化反应、促进血管新生而对缺血性脑中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采用阴阳辨证方法的证候学基础。方法对1150例次缺血中风急性期病人分别按照阴阳辨证标准及中风病辨证诊断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证候采集,并得出阴阳分类和证候辨证诊断的证候分级。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中风病六类证候分级对急性期阴阳两类别之间的意义。结果风证、瘀血证是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共有的证候群,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痰证是诊断为阳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阳类证诊断有意义的重要证候指标(P<0.05);气虚证是诊断阴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阴类证诊断起作用的证候指标(P<0.05)。结论阴阳辨证方法在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有较可靠的中医证候学基础,能够为临床辨证服务。  相似文献   
88.
在有情之品里,有一味动物药叫麝香,很多人感觉它很神秘,那么今天咱们就来揭一揭它的神秘面纱. 麝香是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在古代,通常被做成香料,供达官贵人使用.当然,它也是大夫非常喜欢的一味中药,因为它镇痛消肿的效果特别好.  相似文献   
89.
杨国防  李明远  王新志 《光明中医》2022,(21):3874-3877
此文旨在总结王新志教授所认识外感与心悸的联系。文章从心悸的历史源流、病因演变、证候研究及治疗等方面入手,进而总结王新志教授所认为的风、寒、暑、湿、热等外邪侵袭引起心悸的机制,并概括其治法治则。王新志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才,临床经验丰富,并善于发现疾病产生原因,总结常见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90.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上市后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评价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影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将7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6例、对照组354例。试验组给予苦碟子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和中医康复技术,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加用现代康复技术,疗程为10~21 d,在第7,14,21天3个时间点上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FMI评分)。同时观察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NIHSS评分及FMI评分均呈改善趋势,且治疗第14天和第21天NIHSS和FMI评分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未发生与苦碟子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苦碟子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