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CHO细胞同时表达hBDNF和HTH1cDNA两个外源基因。方法构建同时含hBDNFcDNA和HTH1cDNA两个转录单位的表达质粒并转染CHO细胞,筛选出同时表达hBDNF和HTH1的克隆命名为CHOhBDNFHTH1细胞;用双重免疫组化、westernbloting及活性测定等方法检测外源HTH1、hBDNF基因在CHOhBDNFHTH1细胞的表达。结果hBDNF、HTH1同时在CHOhBDNFHTH1细胞得到表达;HPLC-ECD法检测到CHO-hBDNF-HTH1细胞培液中L-DOPA含量为每24h(25.3±6.7)ng/106cels;CHO-hBDNF-HTH1细胞培液可明显促进人胚脊神经根节细胞的存活和生长。结论采用多基因表达技术可以使hBDNF和HTH1cDNA两个外源基因同时在一个细胞中得到表达,而且表达的hBDNF、HTH1具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82.
背景:基础研究表明Ⅰ型胶原蛋白在骨生成、骨的质量及骨折方面作用突出,同时参与骨融合过程,但关于此基因多态性与脊柱融合的关系鲜见报道。 目的:观察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与金属植入物及自体骨移植脊柱融合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需行脊柱融合的自愿受试者200例,其中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者102例,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者98例,以223名健康正常人作对照。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白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扩增片段长度为293 bp;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蛋白基因Pcol2位点多态性,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Eco31I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有酶切位点用G基因表示,无酶切位点用T基因表示;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按照快(< 3个月)、中(3~6个月)、慢(7~12个月)分期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均存在Ⅰ型胶原蛋白基因Pcol2位点-1997G/T多态性,GG型166例,GT型232例,TT型25例,并发现GG基因型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有相关性(P=0.004),该基因型在快组中占50%,明显高于中组(33.3%)和慢组(16.7%);-1997G/T多态性与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无相关性(P=0.831)。结果提示Ⅰ型胶原蛋白基因Pcol2位点-1997G/T单核苷酸多态性GG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重要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183.
椎间盘炎多发生于腰椎,以继发于腰椎术后的医原性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腰椎间盘炎多发生于儿童,但也可发生于成人。成人原发性颈椎间盘炎极为少见,由于其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临床上易被误诊和漏诊。自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我科收治3例,均为误诊病例。  相似文献   
184.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对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单层培养并鉴定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腺相关病毒(rAAV2-EGFP)检测其对髓核细胞的转染效率.应用构建的rAAV2-TIMP1转染髓核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35S标记氨基酸整合法检测rAAV2-TIMP1对人退变腰椎问盘髓核细胞基质合成的影响.在35S检测中;以未转染的退变髓核细胞做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光镜下观察所培养的细胞类型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和番红O染色鉴定培养细胞为髓核细胞.AAV转染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转染效率为12%.35S标记整合法检测rAAV2-TIMP1转染组每分钟计数值为341.43±42.85;正常对照组为224.20±29.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MP1能够促进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5.
肌肉注射引起偶发分枝杆菌局部感染的细菌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8月~ 1999年 3月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 ,先后发生了 5 9例患者因肌肉注射引起的局部细菌感染 ,且久治不愈 ,主要表现为感染部位肿痛 ,无发烧 ,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脓肿及肉芽肿小结节形成的空泡细胞条带。所有患者感染部位渗出液标本经培养均分离出一种分枝杆菌 ,经鉴定确定为偶发分枝杆菌 (M .Fortuitum)。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标本来源 :5 9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局部感染久治不愈而收治入院的患者。临床根据患者情况不定期抽取炎性渗出液作细菌培养及鉴定 ,先后送检 96份标本 (每个患者先后送检 1~ 3份标本 )。…  相似文献   
186.
已知血液标本在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对ADVIA 120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有一定影响,但各家说法略有差异.我们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仪器 ADVIA 120血液分析仪(Bayer公司)及配套试剂. 二、标本健康体检者静脉血50份,以EDTA-K2抗凝(1.5 g/L±0.25 g/L),每份血分2组,一组置室温:另一组保存于4℃,实验前再置室温平衡15 min后测定. 三、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将4℃及室温标本在采血后0、2、4、6、8、1 2和24 h分别测定3次,结果取均值(),求标准差(s),与2 h 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相似文献   
187.
目的:对痛经灵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痛经灵颗粒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痛经灵颗粒中的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64~1.584g,平均回收率为100.65%。结论:方法可行、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痛经灵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8.
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13年度梧州市流感病毒流行特征。方法 选择监测点进行流感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结果 2010-2013年梧州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按月百分率分别为0.93%~1.6%、0.9%~1.14%、1.04%~4.19%、2.03%~3.54%。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2010年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125份,阳性率9.87%,其中新甲型H1N1、季节性H3N2和B型流感分别占阳性标本的21.51%、26.41% 和55.82%;2011年检出核酸阳性标本92份,阳性率9.48%,新甲型H1N1占优势;2012年检出核酸阳性标本154份,阳性率14.35%,主要型别为B型和季节性H3N2;2013年核酸阳性标本295份,阳性率19.55%,主要型别为新甲型H1N1和B型流感。2010-2013年流感暴发疫情共有8起,在4月、6月、11月、12月发生。结论 通过观察门诊流感样病例数的百分比变化,可以大体推测流感活动强弱;对流感各亚型核酸的检测能较准确地反映了流感病毒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189.
BACKGROUN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s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 Studies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contribute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solated by trypsin plus type II collagenase digestion in complete medium with different glucose concentrations, exploring the optimal glucose concentration for growth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METHODS: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trypsin plus type II collagenase digestion method were observed under an inverted microscope, and the cell number was counted. Morphology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was observed after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Collagen type II immunoreactivity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combined with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Nucleus pulposus cells were incubated in complete medium containing various glucose concentrations (0, 6.25, 12.5, 17.5, and 25 mmol/L) for 24 hours, and the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stained nucleus pulposus cells showed polygonal and short spindle, with one or two nuclei. Cellular pseudopod appeared gradually and then became slim with increased passage numbers. The isolated and cultured nucleus pulposus cells positively expressed collagen type II and aggrecan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cultured in medium with 17.5 mmol/L gluco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edium with 0 and 25 mmol/L glucose (P < 0.05 or 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ell apoptosis between these groups except for 0 mmol/L glucose (P < 0.05).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a large number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can be harvested by trypsin plus type II collagenase digestion and the optimal glucose concentration is 17.5 mmol/L.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0.
背景:基础研究表明Ⅰ型胶原蛋白在骨生成、骨的质量及骨折方面作用突出,同时参与骨融合过程,但关于此基因多态性与脊柱融合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观察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与金属植入物及自体骨移植脊柱融合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需行脊柱融合的自愿受试者200例,其中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者102例,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者98例,以223名健康正常人作对照.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白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扩增片段长度为293 bp;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蛋白基因Pcol2位点多态性,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Eco31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有酶切位点用G基因表示,无酶切位点用T基因表示;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按照快(<3个月)、中(3~6个月)、慢(7~12个月)分期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均存在Ⅰ型胶原蛋白基因Pcol2位点-1997G/T多态性,GG型166例,GT型232例,TT型25例,并发现GG基因型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有相关性(P=0.004),该基因型在快组中占50%,明显高于中组(33.3%)和慢组(16.7%):-1997G/T多态性与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无相关性(P=0.831).结果提示Ⅰ型胶原蛋自基因Pcol2位点.1997G/T单核苷酸多态性GG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重要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