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采用HE染色显示壁细胞,结合生物体视学技术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在胃底腺中的壁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状态的早期,胃底腺腺体上部壁细胞的体密度显著增加,而数密度却明显减少;腺体下部壁细胞的体密度和面密度均无显著变化,但数密度却显著地减少。提示糖尿病状态下,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但体积却明显增大。根据正常情况下壁细胞的细胞动力学变化及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大鼠胃底腺峡部的干细胞向壁细胞分化成熟的功能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这种功能的抑制可能是糖尿病状态下易出现目粘膜萎缩和胃酸分泌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
大鼠胃幽门D细胞内生长抑素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大白鼠胃幽门部的D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免疫活性在胞浆中为阳性。D细胞多是梭形或蝌蚪形,分布在胃幽门腺体基底端的1/3。  相似文献   
63.
杨航  王庆堂  邓超雄 《四川医学》2006,27(7):768-768
患者,男,60岁。因无诱因下腹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不伴肉眼血尿近2年于2004年10月第1次入院。入院后B超检查提示膀胱内多发占位,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回声;尿道膀胱镜检见尿道光滑无异常,膀胱左侧壁近颈部、侧壁及底部多个0.3—2cm左右基底较宽的菜花状新生物,表面无明显糜烂出血,新生物基底部附近约2.5cm范围内可见粘膜表面呈片状砂粒样细小突起。盆腔CT检查及直肠腔内B超未见精囊、前列腺、直肠等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肿大。于2004年10月在全麻下行膀胱全切,探查见瘤体浸润最深处已达深肌层,病理报告为移性细胞癌Ⅱ-Ⅲ级。  相似文献   
64.
65.
器官移植后糖尿病是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某一患者是否出现移植后糖尿病由可调节性和不可调节性危险因素决定,可调节性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药物的选择与所用剂量大小,不可调节性危险因素包括人种、年龄及家族史等。因此对那些存在移植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案。  相似文献   
66.
毫米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科应用毫米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3例,获得了满意疗效,并与药物治疗组进行同期的疗效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肾原发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瘤(O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肾原发性OGCT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及文献复习。结果老年女性,无痛性血尿1个月,CT示左肾盂占位。切除标本为红色息肉样肿物,突出于左肾盂和肾盏内,息肉宽基底与肾盏处实质相连,肿瘤由单核间质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成,瘤细胞CD68、Vim、S100和α1ACT( ),CK(-)。结论肾原发的OGCT是一种罕见肿瘤。其恶性程度应结合组织结构特点、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因素综合考虑。该瘤尚可伴随某些恶性肿瘤出现。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69.
背景:提高移植后排斥反应风险预报的准确性,可为移植后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参考。 目的:寻找一种能定量分析供受者间免疫反应强度的方法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 方法:对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患者115例采用前瞻性分析,用ELISPOT法检测移植前分泌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的频度,观察随访期内有无急性排斥及肺部感染,并观察HLA错配与急性排斥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11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肾移植受者中有2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高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P < 0.01),而HLA-I、II及总的错配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通过移植前对产生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的检测,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对潜在供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总结近11年来因血管并发症而行移植肾再灌注4例,其中吻合口狭窄2例,肾静脉横断1例,动脉内膜剥脱堵塞肾动脉1例。结果4例患者术后2例恢复顺利。分别于术后第6天,第7天血肌酐恢复正常。1例术后1天即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18天血肌酐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3天尿量开始减少,考虑DGF,行血透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10天又合并急性排斥反应,术后3l天血肌酐恢复正常。随访14月-11年,除1例于术后6年移植肾失功外,余3例现移植肾功能均正常(分别随访11年、6年、14月)。结论术中遇到移植肾缺血,首先要找出缺血原因,在排除超急性排斥反应后,应果断行再灌注,重新吻合血管,挽救移植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