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口腔科学   89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牙周膜细胞在钛金属表面附着和生长影响。方法:将三种经不同方法表面处理的钛金属(纯钛,钛75,钛表面氮化处理)试件放在12孔培养板内,取生长良好的第5代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F)接种在试件表面,分别在接种后24h和72h进行贴壁细胞计数,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金属表面附着情况.结果:接种24h后纯钛表面的贴壁细胞数多于钛75金属表面的细胞数(P<0.05),但在接种后72h时这种差异消失,不论接种后24h或72h钛表面氮化处理金属表面的细胞数都明显少于另外两种金属表面的细胞数(P<0.0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DLF在纯钛和钛75表面伸展,而在钛表面氮化处理的金属表面细胞基本不伸展。结论:人PDLF在纯钛,钛75表面的生物性附着优于在表面氮化处理的钛金属表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下,肌节同源盒基因1(MSX-1)的表达变化,探讨MSX-1基因在牙胚发育中的意义。方法第5代体外培养的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经50μg/L的TGF-β1刺激后,MTT方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对照组、TGF-β1处理组细胞的增殖变化,原位杂交检测两组细胞中MSX基因扩增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培养3d细胞增殖为0.44±0.03,培养5d为0.53±0.05,培养7d为0.83±0.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t=6.603,6.562,6.052)。对照组G1期细胞为94.7%,S期细胞为4.0%,G2M期细胞为1.3%,实验组细胞中的G1期降低(83.8%),S期升高(7.8%),G2M期细胞升高(9.3%)(t=5.327,P<0.01),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Ⅰ值(S+G2M)对照组为5.3,实验组为17.1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t=7.327,P<0.01)。结论MSX基因有可能在TGF-β1的调控下表达,对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生理性根吸收不同阶段的乳牙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对破骨细胞形成和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为解释生理性根吸收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分离、培养处于不同生理性根吸收时期的乳牙PDLSCs(未吸收、中度吸收、重度吸收)与恒牙PDLSCs;采用流式细胞术、MTF实验比较各组PDLSCs的免疫表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成骨、成脂诱导与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Real—timePCR检测各期PDLSCs成骨成脂相关基因表达;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PDLSCs的RANKL、OPG与FasL表达。结果:所分离获得各组乳牙PDL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分子,与恒牙PDLSCs相比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其中,重度吸收组乳牙PDLSCs与其它组相比成骨能力最强、成脂能力最差。不同根吸收时期的PDLSCs差异表达RANKL、OPG与FasL蛋白。结论:不同根吸收时期乳牙PDLSCs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RANKL、OPG与FasL的差异表达可能对生理性根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与凋亡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乳磨牙龋源性牙髓炎的根分叉异常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龋源性乳磨牙牙髓炎根分叉异常表现及其活髓切断术后疗效分析。方法:C地临床诊断为慢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的24例29个下颌乳磨牙行活髓切断术。摄取术前X线片,冠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半年、1年定期复查。结果:牙髓组织炎症的患牙绝大多数X线片显示其根分叉处骨组织的异常表现。术后1年除3外,X线片显示根分叉处异常现象消失。半年、1年疗效明显。结论:乳磨牙牙髓炎症常常伴发根分叉下方的根周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磨牙牙根发育模式基因1(molar root patterning gene l,Mrpl)的组织表达特征并对其结构进行预测、分析,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磨牙牙根发育模式基因1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Mrpl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染色体分析、基因组定位及其他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基因进行结构分析.结果 经RT-PCR检测发现,Mrpl mRNA除了在大鼠磨牙牙胚组织表达外,在发育中的胰、肝、肺、肾组织中也有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rpl定位于大鼠18号染色体长臂18q12.3区,且Mrpl蛋白序列同尿道上皮细胞分化标志膜蛋白Uroplakin Ⅲb(p35)有37%的同源性,跨膜区分析及序列疏水性分析都印证了Mrpl蛋白质序列的第10~40位氨基酸间有一段跨膜序列及疏水区域.结论 Mrpl基因编码产物可能是c端带有多个磷酸化位点的跨膜蛋白,且在多个脏器的发育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牙周炎是以菌斑微生物为始动因子,宿主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牙周支持组织广泛破坏的疾病。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成/破骨细胞对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至关重要,而上述细胞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导致牙周炎的发生。此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也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目前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儿家长对子女牙齿排列与咬合情况,即儿童早期错畸形的关注现状.方法:采用填写问卷方法对2007-03~09期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儿家长进行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83 份.结果:783 例患儿中, 因龋病及其并发症就诊者占51.3%,以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为主诉就诊患儿占35.0%.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家长有510 名,其中希望治疗者474 名,不希望治疗者36 名;从未关注过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者273 名.对上前牙和下前牙排列不齐的关注率分别为56.6%和47.4%,注意到前牙咬合异常者占50.5%.有71.5%的家长是通过自己注意的途径得知子女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48.7%的家长填写了个人资料,其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3.9%. 结论: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到自己孩子的牙齿排列与咬合状况,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及家长相关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应用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agate,MTA)牙髓切断术与Vitapex牙髓摘除术治疗深龋机械性露髓乳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深龋患儿108例,共计患牙224颗。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为牙髓切断组(119颗患牙)和牙髓摘除组(105颗患牙),分别采用MTA牙髓切断术和Vitapex牙髓摘除术进行治疗。术后6、12、18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治疗成功率评价。结果 随访患者共92例,共计患牙192颗,其中牙髓切断组患牙101颗,牙髓摘除组患牙91颗。术后6、12、18个月牙髓切断组治疗效果均优于牙髓摘除组;比较术后18个月两组治疗成功率发现,牙髓切断组治疗成功率(90.10%)高于牙髓摘除组(7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0,P = 0.04)。结论 相较于Vitapex牙髓摘除术,MTA牙髓切断术治疗深龋机械性露髓乳磨牙的短期疗效更好,推荐临床医生应用。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5岁半,因上前牙肿痛1 d就诊.检查:ⅡⅠ冠邻面重叠,邻舌面吻合龋.Ⅰ深龋近髓,探诊无反应,叩诊疼痛;Ⅱ深龋,探诊无反应,叩诊疼痛.检查Ⅰ的松动度时Ⅱ亦伴随而动,患牙相对应上唇肿胀、压痛.x线片示:ⅡⅠ有各自对应的牙髓腔和根管,2牙根部的牙体组织相连,根尖部未见明显异常.初诊:ⅡⅠ结合牙深龋并发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处理:ⅡⅠ去龋开髓,根内牙髓坏死,去除坏死组织,清理根管,开放引流.开放1周后上唇部肿胀消除,ⅡⅠ叩诊无疼痛,常规根管预备,根管内封抗生素药物消毒,封药后1周根管充填,完成根管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正畸治疗而拔除的前磨牙,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PDLCs。通过Western blot法筛选尼古丁影响hPDLCs自噬的最佳作用时间及浓度,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该作用时间及浓度下hPDLCs自噬体形成情况和自噬标志蛋白LC3的表达情况。结果 LC3Ⅱ蛋白表达在尼古丁作用的12 h内持续升高,从而确定12 h为最佳作用时间;LC3Ⅱ蛋白表达上调具有尼古丁浓度依赖性,1×10-5 mol·L-1为尼古丁最佳作用浓度。TEM和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尼古丁在此浓度及作用时间下hPDLCs细胞质内自噬体的数量增加,自噬标志蛋白LC3表达升高。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尼古丁能够上调hPDLCs自噬水平,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自噬与吸烟相关牙周炎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