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35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目的 研究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的含有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重组病毒(rAAV-HBV-C)感染树突状细胞(DC)的效率及对DC生长和成熟的影响。 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收取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用rAAV-HBV-C和293细胞裂解物感染刺激单核细胞,感染后的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培养获得成熟的DC。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内染色检测目的基因(HBV-C)的转录及表达;通过观察不同时间DC的形态及检测收获DC时其表面分化抗原(CD)的表达来评价DC的生长和成熟状态。 结果 rAAV-HBV-c感染后的DC可转录HBV-C基因并表达HBV-C抗原,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收获的DC在细胞形态与CD表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AAV-HBV-C可有效感染DC,感染的病毒对DC的生长及成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5%,这组患者存在病毒的高复制。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5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1.5%和72.3%;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75.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1.5%(28/89)、80.9%(72/89);两者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0%(42/104)、82.0%(85/104)。HBV DNA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397,P<0.001);HBV 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4.
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与肝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K19的表达,每3个月对患者检查B超和血清甲胎蛋白,随访至1年。结果肝组织出现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的患者,大多数出现血清甲胎蛋白的明显升高。随访至1年,有1例患者出现小肝癌,1例出现肝实质低回声结节。结论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肝癌前病变的病理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5.
奥曲肽对肝星状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曲肽 (善宁 ,诺华公司生产 )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及门脉血流量 ,其机制仍不完全清楚[1] 。目前的研究表明 ,活化的肝星状细胞 (HSC)的收缩和舒张在调节肝内阻力及血流量中具有重要作用[2 ,3 ] 。我们研究奥曲肽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 T6)Ca2 + 的影响 ,旨在探讨奥曲肽防治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可能的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HSC T6细胞系的复苏与培养 :HSC T6(美国旧金山总医院肝病研究中心Friedman教授惠赠 )为SV4 0转染SD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细胞于常温下复苏 ,以含 10 %小牛血清的DMEM (Gibc…  相似文献   
136.
凝血酶原时间(PT)、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及凝血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炎症分级中有无诊断价值,国内外鲜见报道。因此,我们对凝血指标在慢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将凝血指标与常规生物化学及纤维化指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7.
胃肠功能衰竭是脓毒症患者常见合并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重度脓毒症患者中胃肠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可高达78.8%,是引起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经多年临床研究证实,中药通腑颗粒(专利号:200710122532.2)可提高临床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肠动力、降低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降低D-乳酸水平,提高APACHEⅡ评分为8~20分的患者的28天生存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通腑颗粒可减轻肠道炎性反应,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少肠道淋巴细胞凋亡,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厚朴酚是通腑颗粒中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调节Cajal细胞Kit/SCF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肠动力。  相似文献   
138.
李琴  王宝恩 《肝脏》2010,15(5):385-387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或其绢分密切相关。MS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代鲥紊乱综合征,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在NAFLD的发病饥制中亦起关键作用。两者独立存在,还互相促进尚未完全阐明,深入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对预防两者的发生、发展、治疗策略的选择及药物的研发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9.
140.
肝星状细胞中的TGFβ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启动了肝星状细胞的活化,TGFβ信号在HSC内主要通过ALK5/smad2/3途径在HSC内传递,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LK1/smad 1/5途径及非smad信号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对HSC中复杂的TGFβ信号进行研究,为有效抗TGFβ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