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疗效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136例CHB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次,1次/d,疗程48周,用药前采用PCR方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HBV)A~D基因型。结果:秦皇岛市CHB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75.74%,其次为B基因型占16.91%,B/C混合型占7.35%,B基因型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48周时显示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治疗有效率4方面均高于C型及B/C基因型(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有较低的YMDD变异发生率。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基因型有关,HBV基因型测定可作为预测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极易慢性化,中医中药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独特.为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三合一"疗法治疗慢乙肝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总结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三合一"疗法疗效与病毒载量、ALT水平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背景:慢性排异反应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
目的:分析1例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病例,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方法:分析1例肝移植后3次入院诊断治疗的经过。B超显示:①肝实质回声增高,粗,不均匀。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脾大。④腹水。腹部CT显示:①肝移植术后。②脾大。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无下降,总胆红素持续不降并有上升,反复腹腔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经肝组织病理证实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
结果与结论:病例提示肝移植后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慢性排异反应应引起重视并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且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对于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并及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背景:慢性排异反应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
目的:分析1例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病例,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方法:分析1例肝移植后3次入院诊断治疗的经过。B超显示:①肝实质回声增高,粗,不均匀。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脾大。④腹水。腹部CT显示:①肝移植术后。②脾大。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无下降,总胆红素持续不降并有上升,反复腹腔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经肝组织病理证实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
结果与结论:病例提示肝移植后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慢性排异反应应引起重视并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且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对于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并及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治疗为世界性难题.目前国内外治疗慢乙肝主要采取的是抗乙肝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及改善肝功能和抗纤维化等综合疗法,其中抗病毒治疗成为关键主导措施[1].但迄今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2].三合一疗法是我科应用多年、疗效较满意的方法,现将此疗法治疗慢乙肝的结果以及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葡菌norA基因的介导机制。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敏感性(Kirby-Bauer法),研究两种FQNS在菌体内的蓄积量,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两种药物在敏感菌菌体内的稳态蓄积浓度明显高于耐药菌,所有实验菌株中均检测到norA基因的存在,经RealTime PCR扩增后,检测到高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菌株平均norA基因表达量高0~8倍;中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高5~17倍。结论推测norA基因表达增加是菌体内药物蓄积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菌株的耐药可能没有norA基因参与,即使有norA基因参与,起作用也不相同;可能有其他外排泵共同参与金葡菌的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奇正消痛贴膏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我科自2008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10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奇正消痛贴膏组(治疗组)和未用外敷药(对照组)进行治疗,各组功能锻炼后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术后功能锻炼效果好,恢复快结论:奇正消痛贴膏在关节镜下交又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疗效满意,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合一"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7月~2005年6月在秦皇岛市第三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入组的慢乙肝患者17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给予"三合一"疗法,包括:①内服系列中药,"肝饮Ⅰ号"治疗4周,后改用"肝饮Ⅱ号"继续治疗8周,总共12周为1个疗程,随访12周。②中药膏剂穴位贴敷,共选9个穴位,每个穴位适量贴敷"扶正拔毒膏"。③理疗离子导入。对照组79例,给予普通干扰素(IFN-α)治疗。两组病例均不用其他免疫调节药及抗病毒药物,且西医基础治疗相同。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12周,对照组24周),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93例,显效(完全应答)15例(16.12%),有效(部分应答)32例(34.41%),总有效率(应答率)50.53%;对照组79例,显效(完全应答)9例(11.39%),有效(部分应答)26例(32.91%),总有效率(应答率)44.3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合一"疗法治疗慢乙肝在改善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方面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