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8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药物可治病,也可致病。药物也能出现各种不同的不良反应,国内报告平均占10%。药物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较为常见,而且严重,现简述如下。一、药物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贫血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再障中以药物为原因,者较多。常见药物中以叙霉素和保泰松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痉挛药、抗肿瘤药等。药物性再障的机理主要是对造血干细胞的直接作用,产生中毒性骨髓损害,抑制了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由于药物持续抑制骨髓,则骨髓干细胞逐渐消耗,最终骨髓由纤维组织、脂肪组织所代替造成再障。有的…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um;6-MP;Purinethol)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常用药物之一,主要毒性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还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国内未见有使用6-巯基嘌呤而引起溶血的报道。我院一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_4)因用6-MP而发生溶血性黄疸,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6.
王孟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5,(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膜上的免疫球蛋白G(IgG)增高,但对ITP的骨髓巨核细胞上的抗体了解甚少。本文目的是研究儿童ITP骨髓巨核细胞膜上抗体。共观察61例,其中32例在急性期检查的,29例在缓解期检查的。32例中12例未经特殊治疗,20例经激素治疗。对照组是11例健康儿童。骨髓巨核细胞是通过胸骨穿刺而得,巨核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得。在ITP急性期不论是否接受激素治疗,其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绝对数和相对数比对照组皆多2倍以上。而 相似文献
77.
78.
患者男,24岁。以双下肢突然瘫痪伴二便失禁半个月,口眼歪斜4天,于1988年2月23日入我院神经科。体检:神志清,右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左歪,脊髓受损平面在T_4以下,外周血检验白细胞50×10~9/L,其余均正常。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经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情基本稳定。1周后外周血检查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有下降,即做骨髓穿刺查骨髓象为增生极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中药葛根的酒精提取物葛根素治疗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改善微循环的药理机制。方法:以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病人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及用其他抗凝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并以健康人群为正常空白对照,利用WTP-AII型可谓式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及SDI—III型血液自动计时粘度计检测等手段,观察葛根素和其他抗凝药物对血小板活化等方面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葛根素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聚集率,改善血栓前状态,降低血液粘度等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不具备单一性,符合在体外/或体内有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血栓,又不引起出血的特点,且副作用小,使用安全,药源广阔,结论:葛根素可以做为一种抗栓,改善微循环的首选药物投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