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特点、形成机制、分型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结果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1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6例采用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可根据积液量及临床症状、分型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及时合理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2.
脑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占祥  章翔  费舟  张志文  付洛安  张剑宁 《医学争鸣》2000,21(10):1286-1287
目的 探讨血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 SOD)与颅内良恶性肿瘤的关系 .方法 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 5 0例脑肿瘤患者血清 Mn- SOD活性 ,并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 星形细胞瘤各组血清 Mn- SOD活性均明显低于脑膜瘤组及正常对照组 (P<0 .0 1) ;星形细胞瘤 , 级组亦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 , 级组 (P<0 .0 1) ;而脑膜瘤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术后 10 d星形细胞瘤各组血清Mn- SOD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 (P<0 .0 1) ,而脑膜瘤组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复发性星形细胞瘤 Mn- SOD水平较术后 10 d明显下降 (P<0 .0 1) ,接近于术前水平 .结论 随脑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 ,血清 Mn- SOD活性降低 ;Mn- SOD可作为鉴别脑肿瘤良恶性的辅助指标 ,并可为早期诊断复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3.
人脑胶质瘤Fas和Fas Ligand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探讨Fas受体配系统在胶质瘤凋亡调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4例胶质瘤中Fas和FasLigand的表达及其意义进行了研究,其中低恶性胶质瘤18例,高恶性16例。结论Fas-FasL系统在胶质瘤凋亡调变的过程中可能起较重要的作用,Fas可辅助临床判断胶质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74.
张银清  王占祥  李力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1):1011-1012
目的:探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GCS评定,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等临床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外伤至手术清除血肿的时间间隔为基础,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6小时者为A组,>6小时者为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功能恢复率,结果: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功能恢复率高于B组(P<0.05)。结论:GCS评分,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和CT征象等综合分析可较早且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伤后6小时内手术清除血肿,可降低病死率,提高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75.
目的探究不同病理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患者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并实施手术的胶质瘤患者76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并鉴定各病理组织样本中IDH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不同WHO级别和不同年龄患者IDH1基因突变率。 结果76例胶质瘤标本中,共检出37例IDH1基因突变,总突变率48.68%。各种病理类型突变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71.43%)、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71.43%)、少突胶质瘤(66.67%)、少突星形细胞瘤(66.67%)、间变型星形细胞瘤(63.64%)、胶质母细胞瘤(34.62%)。IDH1基因突变型的年龄普遍较野生型更小,其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样本中,IDH1基因突变型患者平均年龄均低于野生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DH1基因突变在WHOⅡ、Ⅲ级胶质瘤中的发生率较高,并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6.
垂体颗粒细胞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实体肿瘤, 在原发性颅内肿瘤中的占比不足0.1%, 占鞍区肿瘤的0.5%, 其有性别差异, 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1级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 临床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本文主要根据目前相关文献对垂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对本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