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观察我院15年209例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菌谱、影响因素及预后. 结果 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8.18%,其中系统性真菌感染占47.37%;并发真菌感染与白细胞过低、院外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与年龄、T细胞亚群、免疫抑制治疗无关;浅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深部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曲霉菌感染有上升趋势;SAA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为34.21%,其中深部真菌感染占61.1%. 结论真菌感染是SAA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多见,病死率主要与白细胞低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82.
最近Mufti等在研究血细胞减少症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疾病: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 [idiopathic cytopenia uncertain(undetermined)significance,ICUS],并很快得到了各国血液学专家的认同.该疾病的提出打破了既往在已知全血细胞减少症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为人们认识新的血细胞减少症提供了空间,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的规范化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靶向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DS)是一种高异质性血液系统克隆性疾病。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MDS修订分型中, 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的MDS (MDS-RS)被列为单独亚型。剪接因子3b亚基(SF3B)1突变是MDS, 特别是MDS-RS中常见的体细胞驱动突变之一, 亦为疾病表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SF3B1突变是MDS发生及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的独立预后因素, 也是部分药物疗效预测的关键指标, 因此伴SF3B1突变MDS被列为MDS的特殊类型, 并成为相关研究热点。笔者拟就伴SF3B1突变MD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及相关研究者对于伴SF3B1突变MDS的认识。  相似文献   
84.
由于新型的医学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应用,传统免疫学的研究理念已不适应当今的发展需要。因此应用系统的方法探索人体免疫学的奥秘已成为必需,本文就系统免疫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T辅助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数量和比例改变及异常核型细胞与Th1细胞的比例,评价MDS与Th1细胞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1例MDS患者、18名正常对照和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骨髓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检测18例MDS患者和15名正常人染色体核型,分析MDS患者肿瘤细胞负荷与Th1细胞的比例关系及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Th1细胞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骨髓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分别为(0.48±0.10)%、(0.24±0.19)%和2.31±0.76;而MDS患者三指标分别为(0.36±0.11)%、(0.76±0.35)%和0.51±0.13。MDS患者骨髓Th1细胞减少,Th1/Th2比例明显降低(P<0.01)。SAA患者三指标分别为(4.75±0.49)%、(0.40±0.28)%和26.5±8.7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h1细胞明显增多、Th1/Th2比例明显升高(P<0.01)。MDS患者异常核型细胞占中期细胞的(50.00±0.10)%,而正常对照为0。随着MDS疾病进展及MDS转为AML的患者骨髓Th1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原始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二者呈负相关(r=-0.563,P<0.01)。结论①MDS患者T细胞免疫异常,Th1细胞与Th2细胞比例失衡,抗肿瘤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Th1细胞减少;②随着骨髓Th1细胞数量下降,MDS逐渐向白血病进展。  相似文献   
86.
研究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存在质或量的异常[1-2].调节性T细胞是体内具有抑制免疫病理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D4+T细胞,包括自然产生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泌IL-10的Tr1细胞和分泌TGF-β的Th3细胞.  相似文献   
87.
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163例检测分析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种类多达40余种,大多数为慢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发病机制涉及多基因、多因素以及环境等因素。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经典Coombs实验问世以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Coombs方法的不断改进,其精确性不断提高,加深了人们对溶血性贫血的进一步认识。近年,我们以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uclear cells,BMMC)悬液取代红细胞悬液作Coombs试验,证实部分血细胞减少症细胞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oombs试验(BMMNC)有自身抗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总量、亚群(pDC和mDC)比例及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IMO)表达,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38例MDS患者及19名正常对照,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中Lin1^—HLA-DR^+细胞(DC)、Lin1^-HLA—DR^+CD123^+细胞(pDC)、Lin1—HLA—DR^+CD11c^+细胞(mDC)的数量以及CD80、CD86和CIMO在DC膜上的表达。结果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DC总量分别为(33.7±7.0)×10^6/L、(56.3±29.0)×10^6/L和(12.1±1.4)×10^6/L(P〈0.05),pDC数量分另U为(12.6±4.1)×10^6/L、(3.6±1.0)×10^6/L和(6.6±0.7)×10^6/L(P〉0.05),mDC数量分别为(16.7±6.3)×10^6/L、(28.7±17.6)×10^6/L和(5.5±0.9)×10^6/L(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百分比分别为(2.37±0.53)%、(3.58±1.39)%和(0.68±0.08)%(P〈0.05),p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82±0.29)%、(0.31±0.06)%和(0.37±0.04)%(P〉0.05),m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96±0.35)%、(1.51±0.70)%和(0.32±0.05)%(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80^+DC分别为(30.6±11.8)×10^6/L、(2.3±0.9)×10^6/L和(2.3±0.6)×10^6/L(P〈0.05),CD86^+DC分别为(25.1±7.4)×10^6/L、(12.4±6.3)×10^6/L和(6.2±3.2)×10^6/L(P〈0.05),CD40^+DC分别为(2.8±1.0)×10^6/L、(1.5±0.9)×10^6/L和(3.2±2.3)×10^6/L(P〉0.05)。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中DC数量增多、比例异常;以mDC增多为主,pDC无明显增多;MDS患者DC高表达CD80和CD86,CD40表达不增高。提示MDS患者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抗原呈递细胞(pDC)数量及功能不足;而与正常造血克隆炎性损伤有关的抗原呈递细胞(mDC)却增多。这可能是导致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9.
王化泉  刘家希 《天津医药》2018,46(8):789-79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类骨髓衰竭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是MDS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其占总MDS患者的比例约为37%~67%, 并且是MDS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进展高风险和总体生存期短相关, 并且限制去甲基化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治疗药物的使用。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巨核细胞分化受阻、 凋亡亢进和血小板破坏增多等多方面因素。目前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血小板输注。新型血小板生成素 (TPO) 受体激动剂罗米司亭和艾曲泊帕在治疗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可有效减少出血事件和血小板输注量, 并且与免疫调节剂和去甲基化药物联用可增加临床获益。多项临床试验正在研究新型TPO受体激动剂的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指导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