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和厚朴酚的药理作用及其抗肿瘤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厚扑酚是中药厚朴中分离的带有烯丙基的连苯二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血小板凝集、保护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抗焦虑、抗癫痫、肌肉松弛、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胃肠功能紊乱及抗肿瘤作用等。因和厚朴酚毒性较低,其抗肿瘤作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它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抗肿瘤血管形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作用。本文对其药理作用及抗肿瘤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33.
浅谈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加强分析后质量控制,通过检验结果异常偏离值较大的9个典型病例的复核、分析、处理,说明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对于提供临床正确诊断,防止严重的医疗后果,提高自身的质控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标志(HBVM)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分别对1 573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进行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HBV DNA检测.结果 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HBV DNA≥103 copy/ml检测率高达91.84%,其余HBsAg( )、抗-HBe( )、抗-HBc( )为58.13%,抗-HBe( )、抗-HBc( )模式为33.33%,抗-HBs( )、抗-HBe( )、抗-HBc( )为16.28%,抗-HBs( )模式为10.53%及HBVM全部阴性模式10.00%,并对HBVM各种模式HBV DNA表达的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HBV DNA拷贝值由低(≥103 copy/ml)向高(108 copy/ml),且50.20%乙肝患者在107~108 copy/ml范围内.HBVM其余模式,多数患者集中在较低拷贝值范围内(103 copy/ml).分别是HBsAg( )、抗-HBe( )、抗-HBc( )为71.4%,抗-HBs( )、抗-HBe( )、抗-HBc( )为42.86%,抗-HBe( )、抗-HBc( )为66.70%.结论 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72.38%血清HBV DNA≥103 copy/ml,且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的血清中HBV DNA≥103 copy/ml检出率及HBV DNA的拷贝值均明显大于其他各种模式(P<0.05),病毒复制活跃,传染力强,但其余模式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87例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7例院内细菌感染早产儿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痊愈61例,显效18例,进步6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0.80%;其中6例治疗进步患儿经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痊愈,2例治疗无效患儿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发生不良反应2例(2.29%),其中1例出现少许皮疹,1例出现尿蛋白轻微增高,停药后均自行消失。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安全有效,对难治性、院内重症感染可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指导临床诊断、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提高治愈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3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血培养结果阳性患儿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共251例患儿血培养标本阳性,其中早产儿、入住重症监护室、晚发型败血症、男性占比较高;血培养分离出25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16.33%,革兰阳性菌207株占82.47%,真菌3株占1.2%,总检出率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74株占29.48%、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11.16%、沃氏葡萄球菌21株占8.37%;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71.98%,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21.95%,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常用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在不同起病时间、胎龄的分布有差异,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根据耐药情况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相关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lauss法、凝固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孕妇与健康非孕育龄妇女的Fib、Ⅶ、Ⅷ、Ⅹ、AT—Ⅲ和D—D水平并结合DIC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孕妇组(n=40)Fib为(4.41±0.72)g/L;Ⅶ(160.30±29.17)%;Ⅷ(143.87±50.30)%;Ⅹ(120.17±18.47)%;AT—Ⅲ(81.28±10.86)%;D—D为(1.56±0.98)mg/L。对照组(n=20):Fib为(3.05±0.60)g/L;Ⅶ(97.80±11.93)%;Ⅷ(112.00±25.69)%;Ⅹ(93.20±9.31)%;AT—Ⅲ(105.00±7.84)%;D—D为(0.23±0.08)mg/L。孕妇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6例产前孕妇Pre—DIC相关指标检测结果,4例PT在正常参考范围内(11.5~14.5s),2例分别为10.8、16.9s;6例APTT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28.0~43.5s);4例Fib分别为5.16、5.13、5.10、5.70g/L,2例分别为3.95、2.86g/L;D-D均〉5.00mg/L。10例DIC产妇PT均延长,平均33.98s(15~120s);APTY平均78.19S(31.6—180S),其中4例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分别为40.0、41.0、33.9、31.6s;Fib均〈1.48g/L;D—D平均18.39mg/L(6.24~49.6mg/L)。结论Fib与D—D为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检测的敏感、实用指标;PT、APTT仅能作DIC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