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86例行DSA术,观察术后脑栓塞发生情况,分析DSA术后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因素。结果 286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栓塞40例(13.99%,栓塞组),其中无症状25例(8.74%),有症状15例(5.24%),未出现脑栓塞246例(86.01%,非栓塞组)。栓塞组年龄、空腹血糖水平、纤维蛋白原(FIB)、颈动脉斑块例数、Ⅲ型主动脉弓例数、DSA手术时间、使用Hunterhead导管数、使用抗凝药物例数等8个项目与非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3岁、空腹血糖≥11.1 mmol/L、FIB≥5 g/L、颈动脉斑块、Ⅲ型主动脉弓、DSA手术时间≥60 min及不使用抗凝药物等7项均为DSA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SA致脑栓塞是患者因素及手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选择病例,术前使用抗凝剂,控制患者并发症,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对操作者的要求,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配合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可预防脑栓塞发生,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2.
汉川市4所小学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后,学生血防知识合格率、血防态度正确率和查病依从率明显提高,疫水接触率和血检阳性率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3.
探讨血浆凝血机制在肝脏疾病中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文  史耐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63-416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3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和80例临床上已确诊为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PT、APTT、FIB、TT。结果:发现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延长(P<0.05或P<0.01),FIB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在慢性轻度、中度肝炎中减少不明显(P>0.05)。结论:检测血浆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的凝血功能,其血浆FIB的含量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  相似文献   
24.
人宫颈癌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宫颈癌基因(human cervical cancer oncogene,HCCR)在人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HCCR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为寻找胃癌新的诊断标志物另辟新径.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GC-7901、BGC-823胃癌细胞系中HCCR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CCR蛋白表达.结果 HCCR蛋白在两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中均有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HCCR阳性表达率为73.3%(22/30),其表达位于细胞的胞膜和胞质,10例癌旁正常组织均为阴性表达,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R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浸润深度、组织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CCR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反映早期胃癌发生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联合齐多夫定对环孢菌素A所致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环孢菌素A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实验设白藜芦醇联合齐多夫定组(联合组)、白藜芦醇组、齐多夫定组、贞芪颗粒组、模型组、溶液组和空白组,灌胃1周后,观察小鼠脾脏、胸腺的脏器指数和病理变化;CD4+T、CD8+T细胞亚群比率及其比值。结果:1脏器指数:与空白组和溶液组比较,模型组胸腺指数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和白藜芦醇组胸腺指数上升明显(P<0.01);2病理变化:与空白组和溶液组相比,模型组脾白髓质部分扩大,有较多的多核巨噬细胞;胸腺萎缩,皮质增厚,发生质变,联合组和白藜芦醇组改善明显;3T细胞亚群:与空白组和溶液组比较,模型组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及比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上调(P<0.05,P<0.01)。结论:针对环孢菌素A所致的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联合组具有一定的免疫重建作用。  相似文献   
27.
邓玉霞  谭瑶  谢小丽  钱珍珍  张予晋  王军文 《中草药》2022,53(20):6558-6572
目的 系统评估不同中药复方制剂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艾滋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口服中药复方制剂联合HAART治疗艾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1月28日。筛选文献及提取数据后,通过Cochrane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运用Stata14.0分析数据。结果 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2566例患者,治疗组1442例,对照组1124例,中药复方制剂9种。在提升CD4+T细胞水平方面,抗艾扶正胶囊[SMD=1.33,95%CI(0.38,2.28)]>艾复康胶囊 [SMD=0.91,95%CI(−0.03,1.85)]>艾灵颗粒 [SMD=0.54,95%CI(−0.22,1.30)];在改善CD8+T细胞水平方面,清毒胶囊 [SMD=−0.67,95%CI(−1.39,0.05)]>艾可清胶囊(颗粒)[SMD=−0.32,95%CI(−0.79,0.14)]>芪灵汤 [SMD=−0.33,95%CI(−0.87,0.21)];在提升CD4/CD8值方面,艾复康胶囊[MD=0.15,95%CI(0.03,0.27)]>康爱保生胶囊(胶囊)[MD=0.11,95%CI(−0.03,0.25)]>艾灵颗粒 [MD=0.02,95%CI(−0.12,0.15)];在控制病毒载量方面,艾复康胶囊/艾可清胶囊(颗粒)[SMD=−0.34,95%CI(−0.59,−0.08)]>康生爱保胶囊(胶囊)[SMD=−0.27,95%CI(−0.47,−0.07)]>艾复康胶囊 [SMD=−0.21,95%CI(−0.54,0.12)]。在不良反应方面,中西医结合疗法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安全性较高。结论 在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能提高艾滋病临床的综合疗效,其中艾复康胶囊和艾灵颗粒总体疗效较突出,但因纳入文献质量偏低,故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8.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1],但巨幼细胞贫血伴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增高的疾病并不多见,国外有巨幼细胞贫血伴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增高的报道[2-4],回顾本院在2010~2012年诊断的62例巨幼细胞贫血的病例中有2例巨幼细胞贫血(均无口服叶酸、维生素B12史)伴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增高.  相似文献   
29.
中医药治疗8946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从2004~2009年采用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8946例,对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点(12、24、36、48个月)的症状体征、证候分布、CD4+计数、治疗情况及病例脱落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医药对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其中以乏力改善最为突出。无症状期患者CD4+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艾滋病期患者CD4+计数随时的变化而升高,12、24、36、48个月时与治疗初始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乌梅丸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式建立UC模型,造模后给予不同剂量乌梅丸灌胃,阴性对照(NC)-慢病毒(LV)或NLRP3-LV尾静脉注射。评价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测量结肠长度,检测病理改变及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结果:UC组大鼠结肠黏膜出现典型UC病理改变,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肠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乌梅丸组大鼠结肠黏膜UC病理改变改善,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低于UC组,结肠长度长于UC组(P<0.05);高剂量乌梅丸灌胃同时注射LV,NLRP3-LV+U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