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5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其裂解酶(vWF-cp)活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残余胶原结合实验及ELISA分别测定2003年10月至200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78例肺癌血浆vWF-cp和vWF,对其中23例合并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以放免法测定血清和胸水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1)肺癌患者vWF抗原(vWFAg)(107.7±43.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及肺良性疾病组(82.4±41.3)%(P<0.05),而vWF-cp活性水平在肺癌患者(59.2±21.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和肺良性疾病组(79.4±13.3)%(P<0.05);二者在肺癌晚期广泛转移较局限期差异均有显著性;(2)血浆vWFAg与胸水CEA呈正相关,而vWF-cp与胸水CEA呈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浆vWFAg升高、vWF-cp降低,并与疾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初步探讨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8-表氧-前列腺素F2α(8-表氧-PGF2α)和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水平在狼疮肾炎(L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法对46例LN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进行血浆6-酮-PGF1α、8-表氧-PGF2α和DH-TXB2等检测,分别分析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血清抗dsDNA抗体、补体C3、24h尿蛋白定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相关关系,同时观察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①LN组患者血浆6-酮-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组显著低于非活动期组(P<0.05),而LN组患者血浆8-表氧-PGF2α、DH-TXB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组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②经相关分析,血浆6-酮-PGF1α水平与SLEDAI、血清抗dsDNA抗体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血浆8-表氧-PGF2α及DH-TXB2均与SLEDAI、血清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与C3、Ccr呈负相关。经综合治疗后,血浆6-酮-PGF1α显著升高,8-表氧-PGF2α及DH-TXB2均显著降低。结论血管内皮损伤、脂质过氧化及血小板活化是LN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3.
新灯盏花素是植物灯盏花中一种有抗血小板作用的复盐成分。在家兔的主动脉血栓模型中能减轻血小板的破坏与5-羟色胺释放反应,对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性。新灯盏花素对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物TXB_2与6-酮-PGE1α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在体内有强烈的抗血栓效应。  相似文献   
24.
11-去氢-血栓烷B_2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估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作为体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价值,测定了100例患者(脑梗塞32例,脑出血34例,糖尿病1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8例)血浆DH-TXB2和血栓烷B2(TXB2)的浓度,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患者组DH-TXB2较TXB2升高更多;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H-TXB2均高于对照组最高值,无重叠;而其TXB2及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均与对照组有较多的重叠。结果表明,血浆DH-TXB2浓度测定不受体外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是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加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CD4+CD25highT)细胞表达和辅助性T(Th)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RITP患者ATRA治疗前后及17名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0(IL-10)、IL-4、IL-2、干扰素γ(IFN-γ)。结果ATRA对RITP总有效率为53.6%。治疗有效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从(25.7±9.6)×109/L升至(109.1±30.1)×109/L(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组治疗后患者CD4+CD25highT细胞阳性率及血清TGF-β1、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L-4则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2和IL-10在治疗后未见改变。结论ATRA对半数以上RITP患者有效,可能是通过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促进了RITP患者的免疫紊乱向生理性平衡恢复。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T、B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上CD40L的变化,探讨CD40分子在ITP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CD40L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上CD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患者血浆中的sCD4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对血浆中sCD40L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0.58,P〈0.05);ITP患者T淋巴细胞上CD40L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血浆及T细胞上CD40L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别对5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鉴定导致FV缺陷症的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FV活性,ELISA法检测血浆FV的抗原含量,PCR法扩增FV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文库比对以确定基因异常,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或直接测序患者直系家属及正常人相应的等位基因排除多态性影响.结果 5例患者血浆FV活性和抗原含量均明显降低,基因分析共发现6个致病突变,分别为G69969T(G2079V)、C45533T(R712Ter)、C46796T(R1133Ter)、G45366A(C656Y)、C46253T(R952C)及G16088C(D68H),后3个是新的突变位点,其中C46253T(R952C)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位于B区的错义突变.通过对直系亲属和正常人相应的等位基因进行扩增测序或酶切分析证实了3个新的突变不是基因多态性所致.结论 鉴定了5例Ⅰ型遗传性FV缺陷症的基因突变,其中包括2种无义突变和4种错义突变;错义突变导致FV蛋白稳定性降低,引起血浆中FV的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28.
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巨大血小板,多数有血小板减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目前已发现的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有十余种,本文主要介绍Bernard—Soulie,综合征,MYH9相关性疾病,血小板颗粒异常性巨血小板病和具有自发性聚集特点的大血小板病的临床与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我国汉族人群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vWF cp)基因C14 2 3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技术结合酶切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来自我国三个不同地区 4 0 0名汉族人vWF cp中C14 2 3T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同时 ,根据病例对照研究 ,比较了健康对照和血栓性疾病患者中该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 我国汉族人群中C14 2 3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98.5 %和 1.5 % ,总理论杂合率为 2 .96 % ,不同地区人群杂合率不同 ,但未发现 14 2 3T T纯合子。该多态性的基因型与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和血栓性疾病患者中相似。结论 vWF cp基因C14 2 3T多态性在我国汉族人群中频率较低 ,尽管它影响vWF cp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30.
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运用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随着经验的积累与制剂的改进,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不断提高,在我国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出血情况。但正确运用PCC,避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仍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