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T淋巴细胞受体(TCR)Vβ亚家族分布特点。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弥漫大B淋巴瘤3例及外周T淋巴瘤3例患者的外周血或淋巴结T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对照组为健康人8例。结果:对照组健康8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全部24个Vβ亚家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均呈限制性表达,外周T淋巴瘤2例和弥漫大B淋巴瘤1例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另外3例表达未受抑制。而淋巴瘤患者淋巴结标本Vβ亚家族全部呈限制性表达。结论:TCR基因重排对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建立新的预后评分系统。方法:收集89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系统。结果:89例患者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94.3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结外器官受累、CD5表达与PTL患者总生存期(O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IPI 3~5分、CD5(+)表达是影响PT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根据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建立预后评分系统,PTL风险总分=0.137×年龄评分+0.439×CD5评分+0.305×IPI评分,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危组(风险总分>1.5分)患者OS最短,中危组(风险总分1~1.5分)次之,低危组(风险总分<1分)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类血液系统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以有重要内脏出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TP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异常、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和血小板破坏异常的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血小板显著增多为特点。目前治疗主要以血小板单采(TP)、骨髓抑制剂(羟基脲)、免疫调节剂应用、抗凝剂应用为主。大多数病人治疗后病情平稳,生活质量较高。本文介绍羟基脲联合α-2b干扰素长期治疗致皮肤坏疽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VCD方案与V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 M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初治MM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VCD组(n=23)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三药联合化疗;VD组(n=28)采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化疗,21 d为1个疗程,至少完成4个疗程,并分别于2个疗程和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87.0%和78.6%(P>0.05),其中VCD组完全缓解(CR)34.8%(8/23)、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6.1%(6/23)、部分缓解(PR)26.1%(6/23);VD组CR 10.7%(3/28)、VGPR 25%(7/28)、PR 42.9%(12/28)。两组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VG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ORR分别为91.3%和89.3%(P>0.05),其中 VCD组CR 39.1%(9/23)、VGPR 34.8%(8/23)、PR 17.4%(4/23);VD组CR 10.7%(3/28)、VGPR 35.7%(10/28)、PR 42.9%(12/28)。两组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G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且多为1~2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D方案治疗M M具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血液科PBL课程,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联系血液临床实践,快速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正确的血液科临床思维习惯,将血液学这门专科性极强的医学知识系统能有效地为学生接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修养,锻炼团队协作精神,藉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和全反式维甲酸对MDS-RAEB细胞株SKM-1的体外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KM-1细胞经药物处理后,用台酚蓝拒染法观察SKM-1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用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SKM-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用Annexin Ⅴ-FITC标记了解细胞的早期凋亡;用RT-PCR研究细胞DNMT3A和P15INK4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地西他滨和ATRA抑制SKM-1细胞生长,增强SKM-1细胞的还原能力,增加细胞表面CD14、CD11b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地西他滨可使SKM-1细胞P15INK4B mRNA表达增加,DNMT3A mRNA表达减少。结论:地西他滨和ATRA均可以促进SKM-1细胞凋亡和分化,二者有协同作用;地西他滨的作用可能与DNMT3A和P15INK4B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溶血性贫血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药物或者肿瘤相关。其诊断标准包括:①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②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 mg·L-1;总胆红素≥17.1 μmol·L-1(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常罕见。现报道了1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使用达沙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13个月后发生了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停止联合治疗,并加用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后,溶血消失。此案例提醒使用达沙替尼联合干扰素治疗时,需警惕特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8例,其中6例为复发/难治AML,2例为初治AML,予以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4例地西他滨,4例阿扎胞苷)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个疗程后获得完全缓解(CR)3例,骨髓完全缓解(mCR)1例,部分缓解(PR)2例,疾病进展(PD)1例,死亡1例,客观缓解率(ORR)为75.0%,缓解率为50.0%。8例患者均出现骨髓抑制,其中Ⅱ度骨髓抑制3例,Ⅲ度骨髓抑制2例,Ⅳ度骨髓抑制1例,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7.5%。经积极输注成分血、预防感染、升血细胞等处理后,骨髓抑制改善。感染发生率为50.0%,Ⅲ~Ⅳ度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2.5%,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为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老年AML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红景天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无红景天组20例及红景天组27例,所采用化疗方案至少含有硼替佐米、沙利度胺、长春酯碱类有神经毒性药物中的一种,并完成4个疗程及以上治疗,每个疗程后判断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结果:第1疗程后红景天组均未出现周围神经毒副反应,无红景天组有4例(20.0%)出现1级周围神经病变,第2疗程后两组出现1、2级周围神经毒副反应分别为10例(50.0%)和5例(18.5%),第3疗程后两组出现1、2级周围神经毒副反应分别为13例(65.0%)和11例(40.7%),第4疗程后两组出现周围神经毒副反应分别为17例(85.0%)和15例(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其中无红景天组出现3级周围神经毒副反应1例(5.0%)。结论:中成药红景天可延缓和减轻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