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在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融合myc/his标签的甲基化酶表达载体pcDNA3.1-3a,并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K-N-SH细胞中进行验证,以期获得可表达甲基化酶催化结构域的融合基因。方法以甲基化酶的pcDNA4.0-GBD-3a-myc/his质粒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扩增获得融合有myc/his标签序列的目的区段--甲基化酶催化结构域3a,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以EcoRⅠ、EcoRⅤ双酶切和PCR方法对构建的表达载体进行鉴定,并通过测序证明载体构建正确,同时检测甲基化酶3a在SK-N-SH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PCR方法获得了含有甲基化酶催化结构域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3a,并通过免疫印记方法验证了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K-N-SH细胞样品中用抗his标签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目的蛋白。结论正确构建了甲基化酶表达载体pcDNA3.1-3a,其可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K-N-SH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导致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防治措施。方法随访并回顾性的分析本中心自1998年至2003年间为49例患者进行的DBS手术及术后资料。结果术后出血1例,术后电极连接点处皮肤溃烂1例,手术未完成1例,术后开机无效2例,术后效果显著低于术前评估4例,术后1年内效果减弱3例。结论进行多学科协作的术前患者筛选,药物测试,正规严谨的手术操作,定期的随访程控,合理的术后用药指导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DBS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胞磷胆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90min,同侧颈总动脉结扎60min模型。尼莫地平经颈内动脉给药(40μg/kg);胞磷胆碱经腹腔注射给药(250mg/kg,1次/d,连用3d)。再灌注后24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后72h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前脑皮质细胞凋亡率。结果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6±0.8、1.5±1.2、1.2±0.8和0.7±0.6;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86±25)、(122±22)、(119±21)和(81±27)mm^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6±1.9)、(8.8±2.0)、(4.6±2.4)、(2.2±1.7)%。所有观察指标,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与胞磷胆碱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或胞磷胆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所有用药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早期使用均有效,两药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24.
目的在细胞水平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D1多巴胺受体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al chromosome,BAC)转基因小鼠制备脑片,对D1多巴胺受体荧光阳性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al spiny neurons,MSNs)进行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和细胞标记,再经激光共聚焦系统对该神经元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观察MSN树突分支密度以及树突棘形态学特点。结果 (1)电生理结果提示所标记的细胞具有偏超级化的静息膜电位(-87mV)、较小的输入电阻(16.4 MΩ)及较长的动作电位潜伏期(172ms)等典型的MSN电生理学特征。(2)三维重建结果可见细胞胞体略成圆锥体,树突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3)进行树突棘重塑后发现MSNs平均树突棘长度(2.37±0.14)μm,平均宽度为(1.39±0.14)μm。结论描述神经元功能的膜片钳数据与三维重建的细胞形态学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证明用于儿童颅骨缺损的3D打印聚醚醚酮(PEEK)材料植入物的三维建模和制作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颅骨缺损或颅骨骨肿瘤患者,利用64排CT薄层扫描影像数据,使用Mimics 19.0软件进行医学三维建模,在重建后的模型上使用Magics和Ge...  相似文献   
26.
为了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放电模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文应用6-OHDA(6-羟基多巴胺)建立PD大鼠模型,在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对大鼠进行手术,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STN神经元的放电情况,并分析其放电模式。结果表明,6-OHDA导致的PD动物模型成功率可达60%,正常鼠STN的放电包括规则性放电和束发式放电两种模式,但模型鼠束发式的放电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1)6-OHDA可以诱导PD模型的建立;(2)PD大鼠STN的放电模式发生了改变,术后束发式放电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苍白球(globus pallidus,GP)神经元的放电模式,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大鼠30只,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模型组),多种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记录PD模型组及正常生理状态下大鼠(对照组,10只)GP神经元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中有13只行为学及病理学检测结果符合PD模型标准.电生理记录显示对照组大鼠GP神经元放电频率为6±2Hz,模型组大鼠GP神经元放电频率为21±3Hz,模型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记录到四种形式的放电模式,模型组记录到三种.对照组GP神经元簇发放电模式的比例为11%,而模型组GP神经元簇发放电模式的比例术后四周为59%,术后八周为6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模型大鼠GP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其放电模式也有明显变化,簇状放电模式比例增大.这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水电解质紊乱的管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到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56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后高钠血症使用生理盐水补充每日钠需要量+5%葡萄糖溶液降血钠,术后出现重度低钠血症使用3%盐水微量泵持续补钠。结果 术后出现尿崩症40例(71.4%),电解质紊乱30例(53.6%)。高钠血症患儿治疗第一天血钠波动幅度平均为(7.8±2.0)mmol/L,第二天平均为(5.9±2.2)mmol/L,控制时间平均(76.5±11.7)h。重度低钠血症患儿治疗第一天波动幅度平均为(7.7±2.0)mmol/L,第二天平均为(7.5±3.1)mmol/L,控制时间平均(89.8±14.2)h。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意识障碍、癫痫、脱髓鞘等并发症。出院时,40例尿崩症患儿的尿量得到控制,30例电解质紊乱患儿连续3次血清Na+正常。结论 儿童颅咽管瘤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稳定血清钠波动幅度,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9.
结节硬化症(TSC)患者癫痫发生率非常高,多始于婴儿期。mTOR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及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是TSC相关性癫痫重要的发生机制。癫痫样异常脑电活动能够有效预测后续癫痫的发生。脑电图是记录癫痫样异常脑电活动的主要手段。预防性应用氨己烯酸能够有效抑制TSC相关性癫痫发作,保护神经功能。抗癫痫药物、mTOR抑制剂、癫痫手术、生酮饮食、迷走神经刺激术是目前TSC相关性癫痫常用的治疗方案。文章围绕TSC相关性癫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并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系C6中进行表达.方法 用PCR的方法扩增p16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经BamH I及Xho I双酶切鉴定并测序.通过脂质体法转染C6细胞,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中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中p16的表达.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用脂质体法转染神经胶质瘤细胞C6后,经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可见细胞内有EGFP及p16的表达.结论 成功地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并在神经胶质瘤细胞C6中表达,为研究p16对肿瘤的生物学作用以及p16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IRES2-EGFP-p16,and to express p16 in glioma cell C6. Methods The p16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using pCMV5-HA-p16 as a template,and confirmed by DNA sequencing.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IRES2-EGFP-p16 wa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p16 DNA fragment into the sites of BamH I and Xho I of pIRES2-EGFP vector. The plasmid was transfected into the C6 cells using lipofectamine. The expressed EGFP was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t microscope and the P16 prote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y immunostaining using anti-P16 antibody. Results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IRES2-EGFP-p16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ected successfully into C6 glioma cells. The green fluorescence of EGFP was observed in the plasma and nuclei of transfected cells, and P16 protein was found in the plasma and nuclear. Conclusion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pIRES2-EGFP-p16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GFP and p16 gene could be co-expressed in the C6 cells. Thi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function of p16 in cell differentiation, growth and tumori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