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7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18篇 |
基础医学 | 55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78篇 |
内科学 | 177篇 |
皮肤病学 | 65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6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98篇 |
综合类 | 548篇 |
预防医学 | 214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15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74篇 |
肿瘤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竹花 金征宇 张抒扬 林松柏 李冬晶 孔令燕 王怡宁 宋兰 王云 赵文敏 王林辉 张晓娜 张云庆 齐冰 徐凯 梁继祥 朱海峰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苗齐 方圻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73-97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72.
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容易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内瘘闭塞、失功,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痛苦,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3.
【摘要】 目的 探讨门静脉压力梯度(PPG)、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冠状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及肝纤维化指标等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拟行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106例,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统计所有患者术前PPG、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验、胃镜检查、核医学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造影等资料。结果 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伴腹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胃冠状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直径、PP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透明质酸钠(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粘连蛋白(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因素评分相比,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因素评分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 结论 以PPG为核心的多因素评分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单一因素评估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曲张静脉高危患者中HA、PⅢNP、ⅣC明显增高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降低破裂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台州市立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小肝癌(直径≤3 cm)患者,根据治疗 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组(A组,47例)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组(B组,3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 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第2天AST和CRP水平,以及住 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29.1±12.3)min vs(127.5±29.6)min, P<0.001]、术中出血量[(5.3±2.1)mL vs (138.3±37.5)mL,P<0.001]、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0.9±0.3) vs (3.1±0.7),P=0.010]、下床活动时间[(0.7±0.2) d vs (2.3±0.9) d, P=0.021]、进食时间[(1.1±0.1) d vs (2.4± 0.6)d,P=0.045]、住院时间[(7.3±2.4)d vs (12.3±3.7)d,P=0.012]和住院费用[(23 872.8±2 159.5)元 vs(31 563.7±3 547.6)元,P=0.033]优于B组;且并发症中胆瘘(2.1% vs 13.8%,P=0.040)和肝功能不全发 生率(4.2% vs 19.4%,P=0.027)均低于B组。A组和B组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0% vs 93.7%、 72.5% vs 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治疗直径≤3 cm的小肝癌时,超声引导下射频 消融术比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恢复更快;两者总体治疗效果相当,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75.
腹腔间室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的ACS病人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1例,腹腔感染7例,腹膜后血肿3例,腹腔肿瘤1例。膀胱内压测定均〉24cmH2O(1cmH2O=0.098kPa)。采用单纯保守治疗7例。采用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中采用气道开放、呼吸机支持18例,床边持续血液净化12例,B超或CT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8例。手术治疗中行剖腹探查、腹腔及腹膜后引流、切口减张缝合5例,腹腔探查引流后切口采用聚丙烯网片缝合覆盖行腹腔暂时开放10例。结果治愈17例,死亡5例。结论外科危重病人中并发ACS病死率高,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腹腔减压措施及联合多器官功能支持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6.
CT肺功能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可行性,着重研究CT肺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al test, PF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共69例,包括PFT正常者21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37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9例,混合性功能障碍者2例,均在1周内完成PFT和胸部CT检查.采用最大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175 mA,每层螺旋扫描时间1 s,床速20 mm/s,螺距2∶1.将CT图像经医学数字影像与通讯(DICOM)协议接口接到计算机上.利用自行研制的CT肺功能定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吸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Vin)与PFT的最大肺总量(TLC)存在明显相关性(r=0.866,P<0.001),呼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Vex)与残气量(RV)有相关性 (r=0.833,P<0.001),呼吸比(Vex/Vin)与RV/TLC有相关性(r=0.590,P<0.001).吸气像平均CT值与第1秒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存在相关性(r=0.382, P<0.05 ; r=0.682, P<0.01).像素指数(PI)=-910~-950 HU与FEV1、FEV1%、 FVC%、FEV1/FVC均存在相关性,其中与FEV1/FVC的相关性最好(r=0.747~0.772,P<0.01).呼气像平均CT值与FEV1、FEV1%、FVC%、FEV1/FVC存在相关性(r=0.624, P<0.01; r=0.654, P<0.01; r=0.452, P<0.01 ; r=0.758, P<0.01).呼气像CT各阈值与PFT参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最大吸气末和最大呼气末行螺旋CT扫描,可获得肺部解剖和肺功能情况的参数,与PFT结果相关性好,因此本法是行之有效的CT肺功能定量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分析医源性股动静脉瘘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例医源性股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病人均为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发生股动静脉瘘,瘘口位于股总动脉3例、股浅动脉2例、股深动脉1例,均以彩超检查明确诊断,瘘口直径2~4mm,均行瘘口修补术。结论 彩超是医源性股动静脉瘘的诊断首选方法,积极的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国内比较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39例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422枚腋窝淋巴结,用数字乳腺X线机对每例患者根治术后的腋窝淋巴结按大小顺序编号后行乳腺X线摄影,然后逐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114枚,非转移淋巴结308枚。淋巴结长径≥12 mm时,两者分别为60枚、92枚;淋巴结短径≥8 mm时,两者分别为73枚、103枚;长×短径值≥130 mm2时,两者分别为66枚、52枚。两者类圆形分别为10枚、41枚;类椭圆形分别为42枚、133枚;不规则形分别为62枚、134枚。淋巴结内有脂肪密度者24枚、202枚;淋巴结有融合者分别为41枚、10枚。结论两组淋巴结在长径、短径、长×短径值、密度及有无融合方面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形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X线摄影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有无结转移有一定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指导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