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最佳方案,并分析其对相关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先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85株大肠埃希菌和30株克雷伯菌进行初筛,再用双纸片协同法、Vitek法和纸片确证法进行检测.结果3种方法检测产ESBLs细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产ESBLs菌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双纸片协同法、纸片确证试验简单、有效,适用于广大基层实验室开展和推广,而纸片确证试验应作为临床检测产ESBLs菌的标准方法;亚胺培南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 抗体水平,并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RA患者30例,健康对照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endostatin、bFGF和anti-CCP 抗体水平.结果 ①RA患者血清中endostatin的水平(62.57±24.96)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59±8.58)ng/ml(P<0.001),bFGF的水平(24.46±11.5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6.07±4.12)pg/ml(P<0.002),RA患者血清中anti-CCP(17.44±4.35)RU/ml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32±0.97)RU/ml(P<0.001).②相关性分析显示endostatin水平与bFGF呈高度正相关(r=0.934,P<0.01),endostatin水平与anti-CCP抗体呈高度正相关(r=0.836,P<0.01) ,bFGF与anti-CCP抗体(r=0.789,P<0.01)具有中度相关性.结论 endostatin、bFGF及anti-CCP抗体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高度的特异性,联合检测endostatin、bFGF、anti-CCP抗体可作为RA患者及RF阴性RA患者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3.
合肥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种类及其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总结本地区细菌菌种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方法 收集894株革兰阴性杆菌,分析其菌种分布、耐药性。细菌分离、培养按常规方法,菌种鉴定采用MicroScanWalkAWay-40、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采用纸片确证试验,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IB)检测采用Thomson推荐的液体稀释法。结果 在894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340株、铜绿假单胞菌152株、肺炎和产酸克雷伯菌101株、不动杆菌66株。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28.3%、克雷伯菌39.6%;IB检出率:铜绿假单胞菌为45.4%、变形杆菌为13.2%、枸橼酸杆菌为72.4%、沙雷菌为27.3%、肠杆菌属为49%。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合肥地区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亚胺培南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首选药物,对于产ES—BLs、IB的菌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以作为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24.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临床标本中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 (h VRS)分离率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 采用琼脂筛选和菌谱分析法对 5 6株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进行检测 ,同时对分离细菌的生长特性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并与同源性敏感菌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相比较。结果 本地区h VRS检出率为 14 .3% ,其中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离率 (2 3.1% )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6 .7% ) ;耐药亚群与同源性敏感菌株和标准菌株比较 ,生长速度减慢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大小不等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沉淀生长 ,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壁增厚。结论 h VRS在本地区的临床标本中有一定的分离率 ,应引起重视 ;该菌的很多生物学特性与同源性敏感菌株有所不同 ,其中细胞壁增厚是比较明显的改变 ,并与该菌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合肥地区某省级医院一年内呼吸道感染病人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该院1998年11月至1999年10月份门诊及住院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痰液标本。 1.2 试剂仪器羊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相似文献   
26.
濮跃晨  张宝金 《临床荟萃》1996,11(24):1127-1128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引起各类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此种细菌引起的感染较为难治。为此我们于1994年5月~1995年9月测定了自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伊米配能(Imipenem,IMI)等十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融合蛋白tumstatin-EGFP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方法经过酶切和测序正确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3/STL-EGFP、PIRES-neo3/sig-EGFP和空载体稳定转染CHO细胞后,用Western blot从细胞上清液中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通过生长曲线分析外源基因的导入对CHO细胞生长的影响,MTT法和管状形成抑制试验评估tumstatin-EGFP融合蛋白的tumstatin样活性,体外靶向试验验证tumstatin能否携带融合蛋白特异性结合内皮细胞。结果获得了稳定转染的CHO细胞系。生长曲线表明转染后的较未转染的CHO细胞生长缓慢,MTT试验和管状形成抑制试验分别证实了融合蛋白tumstatin-EGFP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明显抑制血管管状结构的形成的作用;体外靶向试验也验证了tumstatin-EGFP能够特异性结合内皮细胞。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CHO细胞获得稳定表达,融合蛋白tumstatin-EGFP的表达不影响tumstatin和EGFP各自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在体外tumstatin能特异性携带EGFP靶向内皮细胞,为进一步tumstatin及其融合蛋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构建重组融合蛋白Tumstatin-TNF-α的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中的稳定表达。方法以人胚肾293细胞为材料,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合成人tumstatin cDNA,将该cDNA克隆到pGEM-T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GEM-T/tumstatin。利用PCR从pGEM-T/tumstatin和PBV220-TNF-α载体中分别扩增出sig-tumstatin-linker和linker-TNF片段,将其克隆得到sig-tumstatin-linker-TNF片段,sig-tumstatin-linker-TNF片段经酶切后,插入经同样酶切pIRESneo3质粒,利用克隆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及序列测定对获得的sig-tumstatin-linker-TNF基因片段及重组载体进行验证。将重组sig-tumstatin-linker-TN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CHO-K1对其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所获得的sig-tumstatin-linker-TNF片段(1.32kb)序列与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酶切鉴定的结果表明含肿瘤抑素基因的重组pIRESneo3/sig-tumstatin-linker-TNF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重组pIRESneo3/sig-tumstatin-linker-TNF的CHO-K1表达了肿瘤抑素融合蛋白tumstatin-linker-TNF。从生长曲线结果来看,转染pIRESneo3/sig-tumstatin-linker-TNF真核表达载体和转染pIRESneo3的CHO-K1比未转染的CHO-K1细胞的生长速度要慢。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重组人肿瘤抑素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能稳定表达人肿瘤抑素融合蛋白的CHO-K1。  相似文献   
29.
使用 9种试验编写弧菌科细菌鉴定编码 ,可以对 2 0种弧菌进行鉴定。与 API2 0 NE比较 ,所能鉴定的细菌种类多 ,鉴定正确率高 ,且成本低廉 ,可以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为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快速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对29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29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血凝仪进行D—D、Fib测定,D—D采用免疫比浊法,Fib采用凝固法。结果AMI患者血浆中BNP、D—D、Fi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b:P〈0.05,D—D:|P〈0.05,BNP:P〈0.01),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b:P〈0.01,D—D:P〈0.01,BNP:P〈0.01),BNP与D—D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r=0.825),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0.507),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Fib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而BNP、D—D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BNP:P〈0.01,D—D: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中BNP、D—D、Fib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或)破裂及血栓形成。因此BNP、D—D、Fib等3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