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CFP)-去整合素(disintegrin)融合基因,表达并分析该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HF-PCR扩增Ⅱ型蛇毒出血性金属蛋白酶agacutin基因的去整合素区,并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进行拼接;将GFP-去整合素融合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QE-30,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FCM)与荧光显微镜分析重组蛋白与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GFP-去整合素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M15中得到有效表达,菌体呈绿色。表达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8%左右,免疫印迹证实分子量约为39kD;FCM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可与表达整合素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内皮细胞EA.hy926特异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与重组蛋白结合的细胞发出绿色荧光。结论:GFP-去整合素融合蛋白可与表达整合素的细胞结合,并保留了各自的生物学活性,可用作肿瘤与血管生成等研究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62.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约占ALL的20%,其生物学及临床特征不同于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63例住院初诊T-ALL患者的临床、免疫学分型和细胞遗传学资料,并就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3.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未进行CD138分选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进行检测的灵敏度及预后的价值。 方法回顾109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初诊时常规核型分析与FISH检测的结果。结果常规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的总体检出率为24.8%(27/109),FISH为51.2%(56/109)。13号染色体缺失的FISH检出率为31.2%(34/109),常规核型分析为13.8%(15/109),FISH的灵敏度更高。17号染色体缺失的FISH检出率为7.3%(8/109),常规核型分析为5.5%(6/109),两者灵敏度相仿。高危核型(亚二倍体、13-/13q-、17-/17p-)及FISH阳性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明显偏短。结论FISH检测及常规核型分析对于判断MM的预后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FISH的总体检出率高于常规核型分析,且耗费时间短,但费用高,且只能检测特定范围的改变,而核型分析虽然检出率低,但可对所有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改变进行识别。两者联合使用不仅能提高MM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还能够对其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骨髓造血恢复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确诊的39 5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显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融合基因检测和骨髓造血恢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inv(9)血液病患者检出PML-RARα、BCR-ABL1、AML-ETO、EVI1、CBFβ-MYH11、MLL-AF6、AML-AF4、SET-NUM214、SILTALI、IgH重排、TCR重排和BCL1-IgH等多种融合基因。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6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非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3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结论 inv(9)血液病患者和非inv(9)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NC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而inv(9)血液病患者PLT恢复所需的时间比非inv(9)血液病患者所需时间稍长。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技术在骨髓涂片(BMS)上检测PML/RARα基因重排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价值,采用光谱绿(Spectrum Green)和光谱桔红(Spectrum Orange)分别标记PML和RARα两种基因探针对27例临床拟诊为APL的患者进行BMS-D—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18例初诊患者中,CCG检出t(15;17)者14例,他们的BMS-D-FISH和RT—PCR均证实有PML/RARα基因重排,从而肯定了对APL的诊断;而CCG未检见t(15;17)易位的4例中有1例显示阳性的BMS-D-FISH和RT—PCR结果,证实该例有隐匿易位存在,其余3例的两种检测均是阴性,因而他们被重新诊断为AML而不是APL;9例缓解患者中,CCG查出1例部分缓解患者有t(15;17)易位,其BMS-D—FISH和RT—PCR均为阳性,而8例完全缓解患者(6例伴正常核型,2例未作CCG检测)的BMS-D-FISH和RTPCR检测显示6例阴性,2例阳性,提示该2例患者有微小残留病(MRD)存在。结论:BMS—D—FISH是检测APLPML/RARα基因重排的敏感可靠方法,有助于APL确诊及其MRD检测,适合于CCG检测失败、伴有隐匿易位、RT—PCR检测缺乏材料以及需作回顾性研究者。  相似文献   
66.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 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 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 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 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 =0.004).结论:Ph+ 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67.
目的:总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MDS-RN)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对1例MDS-RN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PCR扩增.结果: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0.8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5×109/L,红细胞3.86×1012...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重排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他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158例初诊B-ALL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悬液,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选用位于14q32 IgH基因两端的序列特异性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158例患者的染色体悬液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58例中,检出IgH基因重排阳性11例(6.9%),其阳性细胞比例为10.5%~88.2%。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11例中同时伴随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有9例,其中8例为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异常病例中明确累及14q32的有5例。不同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染色体复杂异常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14.5%)高于正常核型(3.8%)及非复杂异常(1.9%)。而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H基因重排在B-ALL中有较高的发生率。FISH技术以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IgH基因重排的检出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报道1例伴有t(12;22)(p13;q11)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病例,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R显带技术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TV6基因断裂,反转录PCR检测ETV6-MN1融合基因表达及耐药相关基因GSTP1、MVP和MDR的表达.结果 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X,+8,t(12;22)(p13;q11)[10];ETV6基因发生断裂,具有ETV6-MN1融合基因转录本,并经测序证实;表达耐药相关基因GSTP1和MDR.患者对标准的IA方案不敏感,给予CAG方案(阿柔比星剂量提高到每天7 mg/m^2×14d)治疗,经1个疗程再诱导化疗即达到缓解,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12;22) (p13;q11)是一种罕见的再现性染色体异常,该易位可产生ETV6-MN1融合基因转录本,伴有该异常的患者对标准的诱导化疗耐药,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7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细胞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7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以检出再现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以5q-/-5,7q-/-7,+8.20q-和-Y等最为常见.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现象是MDS形态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染色体异常则是MDS恶性克隆的标志,二者均是诊断MDS的重婴依据.然而.病态造血改变究竟是恶性克隆本身的表现还是正常造血细胞对恶性克隆的一种反应,目前仍有争议.为明确MDS中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降起源问题,我们采用骨髓形态学检测结合问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方法对8例伴有克隆性核型异常的MDS病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