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91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检测Ph染色体相应的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移植后疗效观察,甚至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的有效指标。我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监测性别不同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Ph^+白血病病例融合基因及性染色体变化,探讨其在MRD监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2.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inv(16)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inv(16)(p13q22)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红色荧光素(Spectrum Red标记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克隆854E2[跨越第16号染色体短臂inv(16)断裂点]作为探针,用单色间期FISH检测26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inv(16)。在9例inv(16)患者中,特征性的3个红色荧光信号的阳性率仅为13.3%-32.1%(中位数21.3%)。结论 YAC854E2和间期FISH是检测inv(16)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3.
涉及 11q2 3的染色体易位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最常见的核型改变之一 ,该类易位达 5 4种以上。t(6 ;11) (q2 7;q2 3)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但由于易位片段过小 ,往往难以被常规核型检测所发现或仅表现为 11q2 3的缺失。近来我们发现 1例携带该异常染色体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患者 ,虽然化疗后骨髓获得完全缓解 (CR) ,但迅速复发 ,出现17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 (17p - )的核型演变 ,荧光原位杂交 (FISH)证实有 p5 3基因缺失。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后获得CR2 ,但不久即死于再次复发。病例和方法1 病例患者 ,男 ,37岁 ,因发热、乏力 1个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伴有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选取5例伴有2个t(15;17)易位为特征的四倍体核型APL病例,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性分析,检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CD2、CD13、CD15、CD33和CD34的表达;采用PML/RARα双色探针和FISH技术,检测其中1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采用RT-PCR技术,检测2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5例AP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骨髓早幼粒细胞胞体巨大、胞核畸形.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5例APL患者均有以2个t(15;17)(q22;q12)为特征的四倍体或近四倍体核型细胞,其中1例同时伴有t(15;17)二倍体核型细胞和1个正常细胞,2例同时伴有正常核型的细胞.5例APL患者中,1例经间期FISH检测证实,含有2个PML/RARα融合荧光信号;2例经RT-PCR检测证实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5例APL患者中,1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仪表达CD33;其余4例表达CD13和CD33,其中2例同时表达CD2,1例同时表达CD34.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体分析,发现四倍体克隆峰,其DNA指数为1.998,变异系数为8.2%.全部病例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砷剂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AP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可见到巨大畸形白血病细胞;此类患者多为短型PML/RARα转录本;此类核型异常并不影响全反式维甲酸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5.
患者,男,63岁,因体检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半月余"于2004年7月入院.半月前体检发现白细胞计数高达58.8×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88;嗜碱细胞0.01;淋巴细胞0.09;单核细胞0.02.一般状况好,无发热.查体:未见皮肤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缘下未及.  相似文献   
106.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并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PV中8三体和9三体的价值,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技术检测50例初诊PV患者,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PV患者中的8三体和9三体,并以8名正常人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结果表明:50例PV患者中CC检出3例核型异常,1例为8三体,1例为Y染色体缺失,1例为11号染色体倒位。FISH检测2例为8三体,1例与CC检测结果一致。CC未检出9三体,FISH检出1例9三体。结论:PV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偏低,其中8三体和9三体发生率略低于国外报道,可能与样本的选择及数量的大小有关;间期FISH技术对检测三体有重要价值,是CC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并发Wernicke脑病(WE)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例SMAS并发W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精神意识障碍患者中8例逐渐清醒,精神意识恢复正常时间为7 d~9周,平均5.2周;1例患者因病情重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另2例患者眼肌麻痹、共济失调症状改善。所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耳鸣、恶心、出汗等症状均逐渐消失,其中5例患者眼球震颤消失时间为3 h~4 d,平均2.3 d;4例患者共济失调消失时间为3 d~12周,平均7.0周;6例有耳鸣、恶心、出汗表现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在1周内均消失。结论提高对SMAS并发WE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急性髓系白血病M_2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type M_2,AML-M_2)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血液病研究中心收治的1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_2型患者外周血、骨髓象、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影响其总体生存(OS)、无事件生存(PFS)的相关因素。结果:在188例M_2患者中,伴有t(8;21)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占37%(70/188),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占41%(77/188),其他异常占22%(41/188);免疫分型的表达以髓系干祖细胞抗原CD117(96.1%)、CD34(81.6%)和HLA-DR(55.9%)及髓系相关抗原CD13(90.5%)、CD33(89.4%)多见。部分患者中伴有淋系分化抗原的表达,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29.6%),其次为CD7(28.5%)。最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FLT3突变(30.2%);186例M_2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年龄≤50、不伴有髓外浸润、伴淋系抗原表达、NPM-1(-)、CEBPA双突变(+)及做过HSCT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年龄≤50、不伴有髓外浸润、伴淋系抗原CD19表达、伴CEBPA双突变的患者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 0.05),核型仅对OS有影响(P 0.05),NPM-1(+)仅对PFS有影响(P 0.05)。对70例伴t(8; 21)异常患者的生存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提示,伴c-Kit基因突变是OS、PFS的不良因素(P 0.05)。结论:伴有不同核型异常的M_2患者之间,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有所不同;预后分析提示t(8;21)异常核型对总生存率有影响,初诊时年龄≤50、髓外浸润、伴淋系抗原CD19表达、伴CEBPA双突变同样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三氧化二砷(As2O3)的耐药细胞株,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高度短时问接触培养方法建立耐As20,的自血病细胞系(SHI—1/AS2)。细胞倍增时间和耐药倍数测定采用M1Tr法;细胞周期和细胞免疫表型测定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常见的10个耐药基因检测和比较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结果耐As203的自血病细胞系SHI-1,AS2的细胞倍增时间与SHI-1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SHI-1/AS2细胞GdGl期细胞少于SHI-1细胞,而G2/M、S期细胞则多于SHI-1细胞,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SHI—1/AS2细胞对As2O3的耐药倍数是SHI-1的2.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SHI-1,AS2细胞的集落形成率高于SHI—1细胞。SHI-1/AS2细胞的耐药相关基因Bcl-2有明显上调,Bax、Fas及MGMT下调,而其他耐药相关基因无明显变化。结论建立-株对As203产生耐药的白血病细胞系SHI-1/AS2,耐药倍数是SHI-1的2.7倍,其耐药机制与Bcl-2、Bax和Fas基因介导的细胞凋亡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10.
患者,女,25岁.因反复发热近3个月伴关节痛于2009年7月23日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8.0 ℃,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6.3×109/L,RBC 2.84×1012/L,HGB86 g/L,PLT 203×109/L,骨髓检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可能,Mo不除外].免疫分型:B淋巴细胞系伴髓系抗原表达,多重PCR(-),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MICM分型诊断:ALL.2009年7月29日起予以CDOLP方案[环磷酰胺(CTX) 1.8 g第1天;柔红霉素(IDA) 10 mg第1~2天,15 mg第3天;长春地辛(VDS)4mg每周1次,×2次;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1万U×4次;地塞米松(Dex) 7.5 mg每日1次;CTX 1.2 g第15天;IDA 15 mg第15 ~16天;VDS 4 mg每周1次×2次],L-ASP原拟按1万U每3 dl次×4次使用,但两次均出现过敏,故停用L-A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