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MMP-7(基质溶解酶)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大肠腺瘤及20例非肿瘤性息肉手术标本的石蜡切片中MMP-7的表达。结果35例大肠腺瘤中23例MMP-7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65.7%),其中伴有上皮非典型增生的14例中,有13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92.8%);20例非肿瘤性息肉中3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15.0%)。结论MMP-7的表达与大肠腺瘤的上皮异型增生程度有关,可为大肠腺瘤切除后的监测和随诊提供标准,可作为评价腺瘤癌变危险性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涿州市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恶化患者90例,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恶化时是否使用阿加曲班治疗分为对照组(n=45)及试验组(n=45),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注射用尿激酶1.50×106 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24 h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启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每日1次,持续服用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治疗,溶栓24 h内发现脑血管病进展,即启动阿加曲班注射液抗凝治疗。具体用法: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前2 d用120 mg原液以2.5 mg·h−1持续静脉泵入48 h;治疗第3天开始改为阿加曲班注射液每次10 m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3 h,每日2次,连用5 d,阿加曲班注射液共用药7 d;静脉溶栓24 h后启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时、神经功能恶化时和应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出院后第90天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评估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是否存在脑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果 应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静脉溶栓前、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时、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7、14天,对照组NIHSS评分较神经功能恶化时有降低趋势,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14天时对照组NIHSS评分较神经功能恶化时比较显著降低(P<0.05);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7、14天,试验组NIHSS评分较神经功能恶化时显著降低(P<0.05),且较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出院后90 d进行mRS评分,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神经功能远期预后良好者有31例(占比6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例(占比24.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住院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90 d,均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生活能力,患者远期预后良好,未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4.
经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燕  艾素梅 《新疆医学》2009,39(11):118-120
疣状胃炎(VG)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特殊型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等。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变态反应、高胃酸分泌有关。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VG已被列为具有高度恶变倾向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 ,ApoE)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部分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 ,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ApoE基因存在多态位点 ,检测 2 5 0例不同组合患者及 90例对照组ApoE基因型 ,研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 (essentialhypertension ,EH )、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mellitus ,T2DM )及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的关联。方法 对照组 90例 ,年龄 (6 5± 9)岁。无CHD ,EH和T2DM以…  相似文献   
36.
循证护理(EBN)又称为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决策的依据。我们运用循证护理的工作理念及实践程序.逐步解决了小儿静脉采血中存在的问题,在运用中融人人文观念,从而提高了小儿静脉采血的一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同时期瘦素水平的变化,以了解COPD患者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瘦素的作用及其与缺氧、CO2潴留、能量消耗的关系。方法:COPD患者56例,按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临床稳定期。所有入选病例均分别在不同时期测定血清瘦素(Leptin)、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计算体重指数(BMI)、呼吸频率(R)。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急性加重期与临床稳定期比较,Leptin、NO、CRP、ALB、pH、PaCO2、PaO2、SaO2、R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EPO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加重期Leptin与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Leptin与EPO、ALB、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P<0.01)。与CRP、PaCO2、R、BM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aO2,SaO2,NO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肺功能指标中的Zrs、R5、R20,Rc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FVE1,X20负相关(P<0.01,P<0.05)而与FEV/FVC、PEF...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下肢静脉血流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PFNA术治疗的2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随访4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相关指标及DVT发生时间。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1,2,4周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DVT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相关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下肢静脉流速,降低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缬沙坦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是否优于卡托普利,两联用是否更为有益,并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79例伴有左室肥厚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随机分为3组:缬沙坦组,缬沙坦80-160mg qd;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25-50mg bid;卡托普利+缬沙坦组,卡托普利12.5-25mg bid 缬沙坦40-80mg qd。治疗期为8个月。另设正常对照组。观测室间隔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左室相关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速度比(VE/V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 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 NP)等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另对各治疗组每组6例患,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反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以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显改善(P<0.05,P<0.01),但未达正常。组间比较差异不显。动态观察卡托普利组Ang Ⅱ及Ald先下降,后出现“逃逸”现象,但此后血清PI CP、PⅢ NP及超声心动图改变仍继续好转。结论:(1)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单用或联用均能抑制和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与纤维化,改善舒张功能;(2)缬沙坦组短期治疗的益处未见明显优于卡托普利,两联用未见明显优势;(3)卡托普利持续治疗后出现Ang Ⅱ及Ald“逃逸”现象,但心肌重塑却继续好转。其作用机制与降低Ang Ⅱ的确切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用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分析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QLICD-GM)每个条目的难度与区分度。方法调查8种慢性病的1024例患者,采用经典测量理论计算每个条目的难度、区分度系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和作图。结果共性模块条目难度适中,不是太难也不是太简单。条目的区分度总体适中,但是个别条目区分度过低,比如生理领域的条目PH2、PH6、PH7,需要对条目加以考虑。结论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具有较好的难度和区分度,可以作为我国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测评工具,但QLICD-GM(V1.0)的理论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