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17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进行了肝动脉磺油栓塞化疗联合经皮门静脉穿刺灌注化疗。治疗后82.4%闰人肿瘤缩小,显效41.2%,有效41.2%,一年生存率76.4%,二年生存率52.9%,三年生存率11.8%,40%病人甲胎蛋白明显下降。动,门脉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肝劝脉栓塞化疗组。  相似文献   
22.
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联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7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进行了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联合经皮门静脉穿刺灌注化疗。治疗后82.4%病人肿瘤缩小,显效41.2%,有效41.2%。一年生存率76.4%,二年生存率52.9%,三年生存率11.8%。40%病人甲胎蛋白明显下降。动、门脉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组。对本法的价值,门静脉插管途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小檗胺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0、2、4、8、16、32 mg/L小檗胺作用24、48和72 h后对HXO-RB44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0、4、8、16 mg/L小檗胺作用HXO-RB44细胞24h后的细胞周期.结果:随着小檗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HXO-RB44抑制率逐渐增加,作用24、48、72 h的IC50分别为25.26、10.94和6.25mg/L.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檗胺可显著抑制细胞周期,使G2/M期细胞增多(P<0.01).结论:小檗胺在体外可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G2/M期阻滞,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抗视网膜母细胞瘤药物.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小檗胺体外对大鼠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0、2、4、8、16、32mg/L小檗胺作用UMR-106细胞24、48、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小檗胺对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0、4、8、16 mg/L小檗胺作用UMR-106细胞24 h后,Hoechst33258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 V/碘化丙啶(PI)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PI荧光标记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小檗胺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UMR-106细胞的增殖(P<0.01),其作用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69、8.03和3.54 mg/L.小檗胺处理组可见核固缩和凋亡小体.空白对照组和小檗胺4、8、16 mg/L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0.29)%、(3.58±0.31)%、(6.27±0.47)%和(11.27±1.0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小檗胺可以诱导细胞坏死;此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檗胺4、8、16 mg/L处理组UMR-106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呈降低趋势(P<0.01).结论:小檗胺体外能够抑制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坏死和G0/G1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将难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剂SUD-35制备成固体分散体,以增加其溶解度及溶出速率。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溶剂-熔融法制备SUD-35固体分散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与X-射线衍射观察药物在载体中的存在状态,并进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研究。采用MTT法对SUD-35固体分散体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药效进行测定。结果 SUD-35固体分散体中SUD-35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相对原料药和物理混合物均有明显提高,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与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SUD-35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细胞药效结果显示SUD-35固体分散体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增殖抑制率强于SUD-35纯药。结论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制备SUD-35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SUD-35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性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MPO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水平,比较ACS组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差异;随访90天、180天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CS组外周血MPO水平高于SAP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外周血NT-proBNP 水平高于SAP组(P<0.05),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MPO与NT-proBNP单独检测时,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随着MPO或NT-proBNP浓度的增高而增高;MPO与NT-proBNP联合检测时,高MPO高 NT-proBNP组90天、180天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PO低 NT-proBNP组(P<0.05).结论:外周血MPO与NT-proBNP 水平的升高均可提示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联合检测外周血MPO与NT-proBNP 水平对ACS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血磷脂酸(LPA)、总磷脂(AP)、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67例ACI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用有机溶剂抽提法测定血浆LPA、AP含量,用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含量.结果 ACI组血浆LPA、AP和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ACI颈动脉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均P<0.01),各斑块组血浆AP、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AP、LDL水平增高,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提示血浆LPA的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手术加放疗治疗下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3月在齐鲁医院接受手术加放射治疗的下咽癌患者32例,分期T2-4N0-2M0,手术采用咽喉肿瘤切除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4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放射治疗,剂量为55~66Gy,观察治疗毒副反应,放疗结束后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Ⅰ、Ⅱ级治疗毒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咽部黏膜炎和皮肤放射性损伤,无Ⅲ级及以上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57.9%。结论下咽癌患者手术后加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患者能耐受,取得了较好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9.
胃癌死亡率高,就诊病人多属中晚期。为提高化疗药物的效果,本院在方法上采用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腹腔动脉插管,FAM(5-FU、ADM、MMC)方案灌注治疗晚期胃癌。现将我院自1988年6月~1990年3月底插管3次以上可评价的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1)不能手术或手术探查已转移不能切除者;(2)切除后复发或转移;(3)拒绝手术者。20例分别经胃肠钡透和(或)胃镜活检或病理检查。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46~73岁,平均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