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为构建SD大鼠"腹壁反射一脊髓一膀胱"人工反射弧研究提供解剖和功能依据.方法 对10只SD大鼠麻醉后进行T13和S2神经的解剖,同时通过神经电生理对T13和S2神经进行功能鉴定.SD大鼠肋骨左右共13对,其中最靠远侧端的一对浮肋为T13肋,解剖分离T13肋下的T13肋间神经,向椎间孔方向追踪T13脊神经及其前后根.通过刺激下腹壁记录T13神经根的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不刺激时T13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骶神经左右共4对,手术显微镜下分离S2脊神经前后根.通过刺激S2神经根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肌电,同时记录不刺激时S2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并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一脊髓一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结果 在解剖上,T13前根直径约0.4mm,S2前根直径约0.3mm,两者直径相近,且均位于腹内侧,无脊神经节.在功能上,T13肋间神经主要支配下腹壁的感觉和运动,S2神经是主要支配膀胱的脊神经.通过刺激.两者均产生相似的动作电位波形.可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同时,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结论 SD大鼠T13和S2神经根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胸苷激酶(TK)-核糖体插入位点(IRES)-内皮抑素(ES)(简称rAAV-TIE)双靶点基因治疗膀胱癌的动物实验效果.方法 膀胱癌T24细胞悬液接种于27只Balb/c裸鼠右侧肩胛区皮下,观察成瘤情况;取已成瘤裸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rAAV-多克隆位点(MCS)组、rAAV-TK组、rAAV-ES组、rAAV-TIE组,每组5只,瘤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rAAV-MCS、rAAV-TK、rAAV-ES、rAAV-TIE,4周后颈椎脱臼处死裸鼠,取出移植瘤,HE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集裸鼠血液标本,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榆测血清中ES浓度.结果①T24细胞接种3周后,接种部位肿瘤形成25只,成瘤率93%;②瘤内注射rAAV-ES、rAAV-TK、rAAV-TIE 9 d后,肿瘤生长明显抑制.治疗4周后rAAV-ES、rAAV-TK、rAAV-TIE、rAAV-MCS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0.75±0.08)、(0.71±0.11)、(0.52±0.09)、(1.27±0.13)、(1.24±0.17)cm3;rAAV-ES组与rAAV-TK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5组裸鼠移植瘤MVD分别为(18.72±2.53)、(21.74±4.62)、(12.73±1.78)、(52.38±6.46)和(49.94±7.17)个/HP,治疗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病毒组(P<0.05).结论霞组rAAV-TIE腺相关病毒被成功构建,体外实验表明rAAV-TIE能抑制膀胱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可有效双靶点基因治疗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前列腺内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9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前列腺内注射抗生素和中药,并相应给与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照组44例口服抗前列腺炎药物,临床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相比,合用中药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比口服抗前列腺炎药物更为有效(P<0.05).结论 前列腺内注射抗生素和中药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治疗同时给予相应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措施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4.
我院自1999年3月~2002年5月共收治肾损伤123例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3例 ,男107例 ,女16例 ,年龄15~68岁。其中左肾75例 ,右肾48例 ,肾全层裂伤、粉碎伤21例 ,闭合性肾损伤122例 ,刀刺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0.5h~36h ,平均9.5h。全部病人均有血尿 ,其中肉眼血尿42例 ,镜下血尿81例。患侧腰痛115例 ,部分有腰部饱满 ,腹膜刺激症阳性19例 ,腹穿22例结果阳性12例。17例出现休克 ,休克发生率13.8 %。全部患者均行B超或CT检查 ,其中B超显示伤情79例 ,CT显示伤情91例。IVU检查88例 ,8例可见造影剂外溢。123例患者中9例合…  相似文献   
35.
作者自1995年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加电切术对33例重度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 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33例,年龄74~96岁,平均78岁。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史4~16年,平均5.8年。且至少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之一,定为高危前列腺增生(BPH)病人。前列腺重量按公式:上下径 ×前后径× 左右径×0.52×1.05计算,本组前列腺重 47~95g,平均 67. 7g,按照Rous标准,Ⅲ°25例, Ⅳ°8例。术前尿潴留18例。耻骨上膀胱造瘘1…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PL)对输尿管下端结石患者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输尿管下段结石61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1例(ESWL组),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30例(URS-PL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毕30 min、术后1天以及术后4天抽取肘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统计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T细胞增殖活性、NK细胞含量以及杀伤活性。结果:ESWL组术后CD_3~+、CD_4~+ T细胞比例、CD_4/CD_8比值、NK细胞比例和杀伤活性无明显变化;URS-PL组术后1天CD_3~+、CD_4~+T细胞比例、CD_4/CD_8比值、NK细胞比例和杀伤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ESW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天恢复正常。ESWL组与URS-PL组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增殖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相对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对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抑制更细微。免疫应答反应作为监测机体创伤程度这一因素将对选择ESWL和URS-P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治术后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4年178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资料,选择12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尿流改道方式、新辅助化疗等特征性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计算患者的预后指数(PI),将患者分组计算不同个体的期望生存曲线。结果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分别为分期(RR=1,982,P=0.000)、分级(RR=1,978,P=0.042)、淋巴结转移(RR=2.142,P=0.048)、原位癌(RR=6.177,P=0.000)、肿瘤形状(RR=0.416,P=0.003)、病理类型(RR=2.228,P=0.032)、肿瘤数目(RR=1.820,P=0.035)、患者年龄(RR=0,672,P=0.025)及新辅助化疗(RR=0.257,P=0.016)。根据预后指数的百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3个预后组,3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5、22.5、7.0个月,3组患者预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原位癌、肿瘤形状、病理类型、肿瘤数目、患者年龄是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I值可用于预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分别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 glycolic acid,PLGA)支架材料复合修复大鼠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BMSCs复合PIGA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PLG...  相似文献   
39.
不典型肾结核39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典型肾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非典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典型肾结核临床特点以血尿、腰痛、尿频及低热为主,29例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肾结核,误诊为肾盏多发结石伴积水手术1例。结论聚合酶链反应(PCR—TB—DNA)宜作为肾结核早期诊断的常规措施,CT对病因不明和中晚期病例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外科手术仍是肾结核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双孔三通道与传统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疗效,探讨双孔三通道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78例(89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良组38例,行双孔三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传统组40例,行传统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两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术后3个月观察两种术式切口瘢痕,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38例患者行双孔三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单侧:(21.3±1.5)min;双侧:(32.5±2.3)min],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3.2±0.3)d vs(3.7±0.7)d]与恢复时间(1天下床率87%vs 78%),症状缓解[阴囊疼痛缓解率(73%vs 58%]与精子浓度[(26.25±10.22)×106/ml vs(29.13±11.41)×106/ml]、活动率[(52.36±9.82)%vs(55.26±11.34)%],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术后3个月切口瘢痕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改良组患者对瘢痕满意度综合评分[(2.69±0.32)分],与传统腹腔镜组[(1.27±0.21)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孔三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安全、微创、美观、经济、简便,是可选手术中较为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