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6篇
综合类   37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线粒体DNA与衰老和长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DNA(mtDNA)是细胞中独立存在于核DNA(nDNA)之外的呈闭合环状的DNA分子.研究表明mtDNA有半自主复制.高突变性、母系遗传、异质性等特点。它包含37个基因.其中的2个编码rRNA、22个编码tRNA.另外13个基因编码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其他nDNA编码的蛋白质一起.组成了完整的电子传递链,完成细胞呼吸功能,为细胞提供能量。当线粒体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细胞往往因能量供应不足而丧失活力,进而出现衰老。另外因为mtDNA特殊的结构积累了大量的突变,最终加速衰老的发生发展。众多研究表明线粒体与衰老和长寿有着密切联系.使得线粒体成为衰老和长寿机制研究的重要热点.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或科研工作中较为常用的基因分型方法,尤其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分型中更是被广泛使用.然而,与其它分型方法一样,PCR-SSP亦无法回避所谓“空白基因”问题.如果在分型过程中出现过多的“空白基因”,势必影响某个等位基因频率的统计,进而影响到整个结果的可靠性.对于“空白基因”,目前多采用DNA序列测定加以确定到底是等位基因纯合子或存在新的突变,有的学者也结合使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来进行确认.我们在用PCR-SSP为109名广西巴马县壮族长寿老人及71名对照组进行HLA-DQA1座位进行基因分型过程中,发现了33个HLA-DQA1^*0102/-个体,经本实验室优化的DNA直接银染测序法进行序列测定,最终确定这些个体均为HLA-DQA1^*0102/^*0102等位基因纯合子.  相似文献   
23.
PCR产物中一般都含有过量的引物及核苷酸 ,这些成分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酶切、双脱氧 PCR测序反应等过程 ,因此有必要去除。目前核酸的纯化方法很多 ,但往往因需时较长或回收率太低而影响下一步的操作。近年来 ,商品化试剂盒的出现使得 DNA的纯化过程变为简便快捷 ,但因价格高昂而令多数实验室难以承受。本研究选择 3种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方法对 HL A- DQA1基因第二外显子的 PCR产物进行纯化比较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基因组 DNA采用常规的酚 /氯仿法从广西巴马县壮族长寿老人的全血中提取。扩增 HL A- DQA1第二外…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及ELISA对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4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 56例患者中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异常的分别有8例、5例、7例,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但两组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γ三碘甲腺原氨酸(γ-T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荨麻疹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异常,提示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5.
26.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1] ,近来有学者提出其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关[2 ] 。我们检测5 6例荨麻疹患者外周血部分细胞因子水平,以了解患者的TH 细胞功能。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院门诊病人,风团反复发作,病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检测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人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8(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delta,PPARD)+ 294T/C基因的多态性,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该地区血脂水平和长寿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05例广西红水河流域90岁以上壮族长寿老人(长寿组)、468例普通健康壮族老人(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血压、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结果 研究人群中PPARD+ 294T/C 3种基因型(TT、CC、TC)频率在长寿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70%、10.30%、38.00%和45.30%、11.10%、43.6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T 70.70%、C 29.30%和T 67.09%、C 32.91%.两组PPARD基因+294T/C位点的3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长寿组的TC、TG、LDL均高于对照组(P<0.05).长寿组CC基因型携带者的LDL水平高于TC和TT基因型携带者而对照组中TT基因型携带者的TC、TG和LDL水平高于TC和CC携带者.结论 PPARD+ 294T/C的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可能不是广西红水河地区长寿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载脂蛋白B基因3′端高可变区等位基因(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region3′of apolipoprotein Bgene,3′APOB-VNTR)多态性及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548名黑衣壮族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测定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3′APOB-VNTR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对黑衣壮最常见的等位基因进行测序验证。并将其结果与496名当地的汉族人群作比较。结果两组人群均可检出19种高可变区等位基因(hy-pervariable elements,HVE),分别为HVE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和64,但黑衣壮族人群未检出HVE56和58,汉族人群未发现HVE48和62。黑衣壮族人群以HVE32的频率最高(25.9%),而汉族人群则以HVE34最常见(27.2%)。黑衣壮族人群HVE26、30、46、杂合子和小等位基因(HVE<38,S)的频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而HVE34、38、40、纯合子和大等位基因(HVE≥38,L)的频率则明显低于汉族人群。黑衣壮族人群带VNTR-LS基因型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VNTR-LL者。黑衣壮族人群纯合子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也明显高于杂合子者。两民族组VNTR-SS基因型者的血脂水平与VNTR-LS或VNTR-LL基因型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广西黑衣壮族人群3′APOB-VNTR多态性的分布与汉族人群之间存在差异,黑衣壮族人群3′APOB-VNTR多态性与血脂水平有关联。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多态性与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人群的血脂水平及长寿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05例该流域90岁以上壮族长寿老人(长寿组)、普通健康壮族中老年人468例(非长寿组)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血压、体质指数、血脂(TC、TG、HDL、LDL)等指标.结果 长寿组和对照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0.2%、19.8%和85.0%、15.0%;两组3种基因型(CC、CT、TT)频率分别为65.5%、29.3%、5.2%和73.9%、22.2%、3.8%;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显著,且有T等位基因在长寿组女性中富集现象,而男性中无此趋势.在血脂水平上除HDL外,长寿组的TC、TG、LDL水平显著高于非长寿组(P<0.01).进一步按MTHFR C677T基因型和性别分层后发现,长寿组中女性突变基因型(CT/TT)的TC、TG及LDL水平明显高于非突变基因型(CC);而男性各血脂水平分别在两组3种基因型间未发现有明显差异.结论 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长寿有一定的关系,并呈性别特异性,可能是红水河流域长寿现象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0.
广西壮族HLA-DRB1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主要周边民族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比较壮族和主要周边民族HLA-DRB1座位的等位基因多态性,探讨壮族的起源、迁徙及其与周围民族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序列特异引物(PCR-SSP)对广西壮族265名健康、无血缘关系、随机抽样的广西籍壮族成年人(17~32岁)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并进行相应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在所设计的23对引物中共检出13个HLA-DRB1等位基因,未检出的等位基因亦为13个。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依次是HLA-DRB1*1501、-DRB1*1601/2和-DRB1*1401/4.分别为0.291、0.198和0.106;HLA-DRB1*0701/2、-DRB1*08和-DRB1*1306/1406虽检出,但数量很少;壮族人HLA-DRB1座位等位基因总的分布格局与布依族最接近,其次是泰国东北部群体、中国南方汉族及新加坡华人,与北方汉族和越南河内京族则相差较远。另外,HLA-DRB1*1502等位基因的空白是壮族异于东南亚群体的特征性之一。结论极为相似的HLA-DRB1背景提示壮族和布依族之间密切的遗传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