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常成人活体视神经的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MRI在活体上测量各段视神经的直径和探讨显示视神经全程的最佳MRI扫描基线。方法  3 0例无视功能障碍的健康志愿者做MRI检查 ,分别进行不同扫描基线的横断面扫描 ,比较不同扫描基线对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情况 ;在冠状面和横断面上测量正常视神经整体的上下径和横径。结果 以下牙槽中点至枕骨大孔后缘连线为扫描基线的横断面能清楚显示视神经的三段 ,对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明显优于听眶下线 (P <0 .0 5 ) ,球后 7mm、15mm眶内段视神经、视神经管内段中点和颅内段中点的横径 (包括视神经和蛛网膜下腔 )平均值分别为 (3 .81± 0 .5 5 )mm、(2 .94± 0 .3 9)mm、(2 .72±0 .40 )mm和 (3 .40± 0 .48)mm ,上下径平均值分别为 (3 .82± 0 .2 8)mm、(3 .3 4± 0 .5 1)mm、(2 .76± 0 .3 4)mm和 (2 .2 8± 0 .42 )mm。结论 MRI能够准确显示视神经及蛛网膜下腔 ,获得视神经各段的整体直径 ,为早期诊断视神经病变提供客观依据 ;以NOP线为扫描基线的横断面对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测量儿童眼眶容积,探讨儿童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设计前瞻性研究系列。研究对象400例0~18岁儿童。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测量400例儿童双侧眼眶容积。主要指标双侧眼眶容积。结果小于6个月的婴儿眶腔容积为男(12.72±2.98)ml,女(11.34±1.98)ml;16~18岁的眶腔容积为男(22.14±2.25)ml,女(20.35±1.12)ml。两侧眼眶之间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眼眶容积9岁以后男性大于女性(P=0.00)。眼眶容积在0~3岁时发育最快,男女眼眶容积分别自(12.72±2.98)ml长至(18.17±1.91)ml、自(11.34±1.98)ml长至(18.01±1.66)ml;3岁时男女眼眶容积分别是18岁时眼眶容积的82.06%、87.64%。4~18岁期间男女眼眶容积平均每年增大0.28ml、0.17ml。结论多层螺旋CT能客观准确地测量眼眶容积,确定眼眶容积均数及眼眶生长发育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 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 mm,平均(8.6±3.7 )mm;管径为3.2~7.0 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到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 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双反转恢复黑血高清(HR-DIR)-MRI和3D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SPACE)技术在显示远端硬膜环(DDR)及颈动脉窝精细解剖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4—10月招募健康志愿者20名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1名,女9名;年龄19~35岁,平均27岁。采用3D-SPACE及HR-DIR-MRI技术扫描DDR、颈动脉窝,在3D-SPACE T2WI和HR-DIR-T2WI图像上观察DDR的形态、走行,观察颈动脉窝的形态,并测量颈动脉窝深度;在HR-DIR-T2WI图像上测量比较DDR双侧的外内侧平面倾斜角、前后侧平面倾斜角。比较3D-SPACE与HR-DIR-MRI关于DDR成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DDR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在3D-SPACE-T2WI和HR-DIR-T2WI序列上,冠状位DDR外内侧平面40侧均呈外高内低型,矢状位DDR前后侧平面36侧呈前高后低型、4侧呈前低后高型。3D-SPACE-T2WI、HR-DIR-T2WI不同序列间DDR外内侧平面倾斜角和前后侧平面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同一序列中,DDR左右侧的外内侧平面倾斜角和前后侧平面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R-DIR-T2WI序列冠状位、矢状位DDR成像SNR、 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3D-SPACE-T2WI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D-SPACE-T2WI序列上,观察到颈动脉窝23侧,其中A型17侧、B型16侧、C型7侧;颈动脉窝深度1.0~7.5 mm,平均(2.07± 1.31)mm。HR-DIR-T2WI序列上,观察到颈动脉窝19侧,其中A型21侧、B型13侧、C型6侧;颈动脉窝深度1.1~7.5 mm,平均(2.13 ± 1.33)mm。两种序列显示颈动脉窝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 MRI 多序列技术相结合,能够较为准确地定位DDR,进而识别动脉瘤,对病情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在MR的3D-SPACE基础上应用HR-DIR-MRI序列可以清晰地显示DDR及颈动脉窝周围精细解剖。HR-DIR利用双反转黑血技术和脉搏门控技术,使DDR图像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运用MRI评价多条颅神经的形态学异常改变,分析其对斜视病因诊断的价值。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55例斜视患者。方法 患者行MRI检查,采用3D FIESTA序列,分析脑池段颅神经的MRI表现。主要指标 脑池段颅神经的发育情况。 结果 观察所有55例患者多对颅神经脑池段,发生颅神经异常的MRI表现包括:21例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者中,脑池段动眼神经2条未显示,38条动眼神经纤细;16例双侧眼球后退综合征、15例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和3例眼-面麻痹综合征中,脑池段外展神经41条未显示,19条纤细,2条脑池段外展神经走行区纤细索条影,1条起始位于脑干中部,1条走行区只见不规则形索条影。3例眼-面麻痹综合征和6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中,6条面神经、6条听神经、3条舌下神经脑池段未显示。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颅神经脑池段的异常改变,为神经源性斜视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眼科,2013, 22: 299-303)  相似文献   
27.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视神经鞘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双轨征的显示情况及其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年龄6-71岁,女20例,男15例。28例行CT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27例行MR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中12例呈梭形,7例呈管形增粗,1例呈椭圆形,8例为偏心性生长的肿块,7例弥漫累及整个眼眶。35例均累及眶内段,其中22例同时累及管内段,13例同时累及颅内段,4例同时累及视交叉,1例同时累及视束。行CT扫描的28例中,20例呈等密度,8例为含有钙化的肿块。行CT增强扫描的25例全部强化,其中6例清楚显示双轨征。行MR扫描的27例中,16例T,WI和T2WI均为低信号,3例呈长T1、长T2信号,8例呈等T1、等T2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25例均呈明显强化,17例清楚显示双轨征。经统计学处理,MRI显示双轨征明显优于CT(P=0.001)。结论CT和MRI都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M砌在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8.
正常成人视束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视束MRI正常断面解剖。方法 对170例志愿者进行多基线、多序列MRI检查,测量视束各段的径线,同时对各序列成像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视束各段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前段横径3.68±0.58mm,3.56~3.79mm,后段横径2.68±0.45mm,2.53~2.75mm;从前到后不同层面上下径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1.89±0.34mm、1.81~1.96mm,1.97±0.27mm、1.92~2.03mm,2.04±0.04mm、1.95~2.13mm,1.97±0.34mm、1.89~2.04mm,1.82±0.24mm、1.75~1.88mm。所有测量结果左右侧别及男女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CH-PC线为扫描基线的横断面和以CH-OB为扫描基线的冠状面能清晰显示视束各段。池段视束以冠状面T1WIR与STIR显示效果最好,脚周段视束矢状面与冠状面IR序列成像均可。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视束全程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利用高分辨MRI观察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的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的影像特征。

方法:对11例KIF21A基因R954W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Ⅰ型患者行MRI扫描。眼外肌和眼运动神经的眶内段采用二元-相位线圈,2-mm层厚T1加权像扫描; 眼运动神经的脑池段采用头线圈,0.6-mm层厚3D-FIESTA序列扫描。

结果: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患者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滑车神经的眶内段和脑池段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其中8例的眶内段见可疑由动眼神经向外直肌发出的异常神经支配。全部患者双侧六条眼外肌不同程度的萎缩,以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最为严重。

结论:高分辨MRI显示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患者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及‘Pulley'结构发育不良,提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原发病变是运动神经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30.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RMS)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鼻腔鼻窦RMSl8例,均行横断面及冠状面CT扫描,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堵及眼突。最常见部位为上颌窦。HRCT均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大的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3例伴有钙化。18例窦壁骨质破坏。12例肿瘤侵犯鼻窦周围脂肪间隙及邻近结构。病灶强化不均匀。结论 CT扫描能清晰显示病灶及其侵犯程度,对指导临床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