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32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16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169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308篇 |
内科学 | 286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13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20篇 |
综合类 | 870篇 |
预防医学 | 311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265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61篇 |
肿瘤学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44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ERK5信号通路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分化蛋白BMP2/BMP7的影响。方法应用小RNA分子干扰技术(siRNA)沉默ERK5基因,分别将浓度为20、40、60、80 nmol/L的ERK5 siRNA干预MC3T3-E1成骨细胞,筛选ERK5 siRNA转染的最佳浓度。噻唑蓝实验(MTT)检测转染后12 h、24 h、36 h和48 h细胞的增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K5、BMP2和BMP7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不同干预组BMP2及BMP7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当ERK5siRNA浓度为60 nmol/L时,MC3T3-E1成骨细胞的ERK5 mRNA的表达下降最为显著,沉默率为76.8±2.2%(P0.01)。ERK5 siRNA转染后12 h、24 h、36 h,成骨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但48 h转染组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ERK5 siRNA转染24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空白组与对照siRNA组成骨细胞的BMP2/BMP7 mRNA变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ERK5 siRNA转染组的BMP2/BMP7 mRNA明显降低(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空白组与对照siRNA组成骨细胞的BMP2/BMP7蛋白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但转染组成骨细胞的BMP2/BMP7显著降低(P0.05)。结论 ERK5 siRNA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以及骨形态蛋白BMP2和BMP7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检查在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2例在本院分娩的、妊娠晚期36-41周的孕妇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胎儿颈部压迹深度、脐带绕颈周数,检测脐动脉S/D比值,并将产前超声诊断为脐带绕颈与产后临床诊断为脐带绕颈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产前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胎儿脐带绕颈307例,产后临床诊断为脐带绕颈者311例,诊断符合率为97.7%,误诊3例,漏诊7例。47例脐动脉S/D比值〉3,存在不同程度宫内窘迫现象。结论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相结合检查胎儿脐带绕颈特异性强、准确率高,且能够实时观察胎动及胎心搏动情况,是目前产前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最佳方法,为临床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容量负荷,探讨高容量负荷状态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透析前收缩压(6次透析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值)>160 mmHg的血液透析患者。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并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分为容量增加组和非容量增加组(包括容量正常和容量下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细胞内液比例(ICW)、细胞外液比例(ECW)、体细胞质量、瘦体重、干瘦体重及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阻抗/身高、容抗/身高、相位角、疾病指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51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容量增加组19例,非容量增加组32例(容量正常27例,容量下降5例)。容量增加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磷较非容量增加组显著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容量增加组的细胞外液比例、疾病指数显著高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相位角、阻抗/身高、容抗/身高显著低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临床追踪20个月,容量增加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透析前收缩压<160 mmHg)低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量增加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1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容量负荷增加的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细胞外液增加明显,营养状态评估指标较非容量增加的高血压患者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有关。容量负荷增加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加难以控制,临床预后可能不及非容量增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4.
背景: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如何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与结论: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两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等),均在六七天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提示,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高血脂大鼠早期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特点,探讨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给予72只SD大鼠高胆固醇+猪油+猪胆盐饲喂,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即高脂组(HC),与普通饲料饲喂的36只SD大鼠即正常对照组(NC)相比较,饲喂10-90 d,每间隔10天为一取样时相点,测定9组高血脂大鼠的血脂、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并观察心肌及冠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 本实验模型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随高脂饲喂时间延长,血浆粘度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饲喂50 d后cTnI升高,病理提示大鼠心肌出现局灶性缺血性损伤,相关分析表明高血脂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发生与血高胆固醇、高LDL密切相关.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血液流变特性的异常改变,是早期心肌缺血性损伤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6.
107.
滕安琪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重建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自2004年8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保留尿管入院的脊髓损伤患者11例,采用针灸配合间歇导尿的方法治疗。结果:有7例去除尿管,可以较好控制排尿,为痊愈;2例去除尿管,有轻度残余尿,为显效;1例去除尿管,有残余尿,约4~7d间断导尿一次,为有效;1例无效。结论:脊髓损伤性尿潴留,长期持续导尿,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积水等,继而出现肾功能衰竭。重建膀胱功能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8.
探讨了来源于植物且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的物理性状与四性、功用之间的关系。对《中药学》所载的463味植物药进行了统计分析,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共计16味,其中寒凉药物11味,所占比例达68.75%。认为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药物多为寒凉药物,均具有清、利、通、散、祛、消等功效特性。 相似文献
109.
老年食管异物较常见,我院1985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食管异物28例,占同期住院老年耳鼻咽喉科疾病病人的5.3%(28/529),占同期食管异物病人的29.2%(28/96),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He-Ne激光辐射充氧液疗(简称LQL),能有效地改善实验性局灶性兔脑梗死的病理损害。方法 用光化学诱导建立局灶兔梗死模型60只,分为生理盐水(NS)和5%葡萄糖液(5%GS)两大治疗组。其中每一大组又分为LOL研究组、单纯充氧对照组和输液对照组。每组10只兔,观察和分析末次治疗后的兔脑梗死的面积(mm2)和损害程度。结果 无论NS或5%GS的LQL研究组治疗后均能有效地缩小脑梗死的面积和减轻损害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经单元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LQL与紫外线辐射充氧血液疗法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有相似效果,He-Ne激光辐射是治疗的决定性因素,这还有助于LQL进一步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