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4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0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116篇 |
口腔科学 | 58篇 |
临床医学 | 345篇 |
内科学 | 151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99篇 |
特种医学 | 84篇 |
外科学 | 160篇 |
综合类 | 587篇 |
预防医学 | 248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265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61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21.
患儿,女,2岁半,1997年12月16日被开水烫伤右上、下肢,右侧躯十和有臀部,总面积30%,深Ⅱ度。伤后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并涂中草药(具体不详),伤后3天解柏油样便,5~6次/日,稀烂便,伤后6天解红色水样便,精神极差,呼之不应入院。查体:表情淡漠,全身皮肤粘膜苍白,肢端冰冷,呼吸浅速,28~30次/分,心音低钝且弱120次/分,血压60/41mmHg,体温不升,腹稍胀,肠鸣音尚可闻;创面较干,呈苍黄色,部分附着黑色药痂。肛周见暗红色血便附着,腥臭味。胃管引出鲜红色胃液。诊断:烫伤面积30%深Ⅱ度合并感 相似文献
122.
××,女性,22岁,因左踝肿痛3年于1991年8月1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病因出现间歇性左踝疼痛,肿胀,行走不便,多在天气变化时出现,经外贴“麝香止痛膏”等能缓解。近半年肿痛症状加剧,经治疗无法缓解而就诊。检查:左踝关节前内侧明显肿胀,内踝前下触及一... 相似文献
123.
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与其增殖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以及细胞分化后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细胞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TRAP-ELISA法测定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细胞分化前后的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结果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体外培养12周内,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未见变化,细胞的增殖速率亦未见明显不同;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端粒酶活性丧失,端粒酶逆转录酶的mRNA和蛋白质也均未见表达。结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速率未见变化;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端粒酶活性丧失,可能是由于端粒酶逆转录酶停止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124.
患者 女,63岁.因突发眩晕、头痛24h,神志不清3h入院.查体:血压203/103 mm Hg,GCS为5分,无眼球震颤,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光反射迟钝,颈抵抗,四肢肌力检查不能配合、肌张力稍低,颅脑CT示小脑梗死及脑积水(图1a).全麻下行脑室外引流及枕下正中入路,左侧梗死小脑大部分切除,后颅窝减压术,术后返NICU监护,第1天患者恢复良好,神志清楚,眩晕症状改善.术后第2天突然出现血压波动,高达200/120 mm Hg,意识进行性变差,随即心跳呼吸骤停,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6mm,光反射消失,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枕下伤口剪开缝线,迅速开放至枕骨大孔处,引流血肿约5ml.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静推,电击除颤,48min后心肺复苏成功,全麻下再次行枕下正中入路,清除血肿约1ml,镜下彻底止血后,留置引流管,送ICU监护.术后第1天复查CT示血肿清除,后颅窝充分减压(图1b).术后第2天清醒,GCS 10分.出院时ADL评级Ⅱ级. 相似文献
125.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
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 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壁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结果:植块法培养6~10 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 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 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壁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 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
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360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入院后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将220例血糖升高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余140例血糖正常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积极护理干预,观察组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 观察组45例(20.45%)血糖持续增高,因伤势严重死亡,对照组23例(16.43%)死亡,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5,P<0.05).2组入院时、第1天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t2=3.31,P>0.05);入院第3、7天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4,t2=4.02,P<0.05),第10天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4,P>0.05).结论 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采取积极护理干预,能及时降低血糖水平,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降低病死率,有利于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将9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安慰剂治疗,治疗组予以尼莫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尼莫地平30 mg/d,3次/d,阿托伐他汀20 mg/d,晚上1次,疗程均为6个月; 采用MoCA, ADL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分;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MDA和MMP-9水平。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oCA和ADL评分明显提高(P<0.01); 治疗组MDA和MMP-9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oCA和ADL评分提高(P<0.05),MDA和MMP-9表达均降低(P<0.05)。2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总结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感染性缺损创面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08年3月在我科应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皮瓣、肌皮瓣移植术修复组织缺损化脓性感染创面的32例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和观察。结果创面Ⅰ期愈合28例,皮瓣边缘感染4例,经1周~4周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创面痊愈。结论通过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9.
艾威周游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26(7):561-563
正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glioma,HGG),胶质瘤级别愈高,恶性程度愈高[1]。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并结合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但胶质瘤治疗效果欠佳。成人HGG的1、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30%、13%,间变性胶质瘤及胶质母细胞瘤(WHO分级Ⅳ级)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年和1年[2]。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治疗恶性胶质瘤的靶点已转向人体干细胞内基因及蛋白因子。 相似文献
130.
正1病例资料病例1:72岁女性,因头晕1 d入院。DSA示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左侧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6 h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紧急行颈部CT检查,示颈部大量血肿形成(图1)。胸闷半小时内手术,期间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伴全身紫绀、浅昏迷。进入手术室后立即气管插管,但气道狭窄明显,插管困难,遂在球囊辅助呼吸的同时迅速剪开颈部缝线,吸引器吸除部分血肿后顺利完成插管,血氧饱和度逐渐好转,继续清除颈部血肿,见软组织内小动脉活动性出血,予以结扎止血。术后7 d出院,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