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口腔科学   23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保留颈外静脉的双侧颈淋巴结联合根治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双侧根治性颈清术主要的顾虑是双颈内静脉切除后,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的问题。本文报告的21例口腔癌切除联合双侧颈清术病例,其中14例保留了双侧颈外静脉。术中、术后病人未出现明显颅内外静脉回流代偿不全的改变。经术中对保留的颈外静脉压迫阻流试验,均可见颅压迅速上升,去除压力后颅压回复。后法不增加手术难度,亦不会影响手术彻底性。  相似文献   
42.
颊粘膜鳞癌血管生成与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对48例颊粘膜鳞癌患者肿瘤内微血管与转移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颊癌内微和因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的出现,颊癌内微血管密度也增加,当400倍视野内血管密度超过45条/mm^2时,100%的患者发生肿瘤转移,颊癌内微血管密度可以预测转移发生的危险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另外,本文对颊癌内血管生成与血道和淋巴道转移可能的  相似文献   
43.
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中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肿瘤干细胞学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单细胞体外培养法,了解腺样囊性癌细胞(ACC-2)的分裂、增殖特点;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CC-2细胞表面CD44和CD24表达的差异性;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分离不同表型的ACC-2细胞后,以裸鼠成瘤试验了解不同表型ACC-2细胞的成瘤能力。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体外单细胞培养的ACC-2,仅有4.5%可持续分裂、增殖。CD44-和CD44 /CD24 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均无长期存活能力。不同表型的ACC-2动物成瘤试验结果显示,CD44 /CD24-亚群的ACC-2细胞最低成瘤接种细胞数显著低于常规ACC-2细胞,CD44-和CD44 /CD24 细胞则均无成瘤能力。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44 /CD24-肿瘤细胞具有分化为其他表型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细胞表面抗原为CD44 CD24-的肿瘤细胞仅占ACC-2肿瘤细胞的极少部分,这些细胞具有极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为其他表型肿瘤细胞的能力。ACC-2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成瘤能力源于CD44 / CD24-细胞亚群。未分离的ACC-2细胞与CD44 /CD24-ACC-2细胞在与细胞分化、凋亡、黏连、信号传导等有关的基因上存在差异。提示ACC-2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而CD44 /CD24-是ACC-2肿瘤干细胞必须兼备的表面标志。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nm23-H1提高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nm23-H1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用MTT法检测顺铂对舌癌细胞的杀伤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结合罗丹明荧光强度,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等离子质谱仪检测细胞内铂离子浓度变化。结果nm23-H1过表达可以明显提高顺铂对舌癌细胞的杀伤率,使细胞凋亡增强,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提高细胞内铂离子浓度。这种作用可以被哇巴因(Na+/K+-ATP酶的抑制剂)抑制。结论nm23-H1可提高顺铂对舌癌细胞化疗的敏感性,其可能机制是nm23-H1降低线粒体膜电位,铂离子进入细胞内增加,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相似文献   
45.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对周围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1,自引:2,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家兔9只,任取1只作正常对照,其余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家兔双耳耳后静脉分别注射平阳霉素或鱼肝油酸钠,每天观察耳后静脉改变,并于注射后第2,7,14,21天处死动物,通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家兔耳后静脉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平阳霉素注入后,对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组织产生非特异性损伤,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缩窄,最终闭锁,局部组织反应轻微,而鱼肝油酸钠注入后,血管腔内形成血栓,血栓机化,导致血管结构消失,局部组织反应严重,有坏死现象出现,结论:平阳霉素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或畸形)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颈淋巴结靶向性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CuBE-PLA-NP)冻干针剂的急性毒性作用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为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剂量的CuBE-PLA-NP冻干针剂和葫芦素BE(CuBE) 行小鼠皮下和尾静脉注射,观察小鼠用药后的毒副反应,并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用CuBE-PLA-NP冻干针剂和 CuBE行兔股四头肌注射,观察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结果:CuBE-PLA-NP冻干针剂皮下和静脉注射的LD50值分别为16.74 mg/kg±1.83 mg/kg和5.60 mg/kg±0.83 mg/kg,CuBE皮下和静脉注射的LD50值分别为8.63 mg/kg±1.00 mg/kg和2.50 mg/kg±0.30 mg/kg。CuBE-PLA-NP冻干针剂局部肌肉注射的反应数均为0级,CuBE的反应数为 0~1级。结论:CuBE-PLA-NP冻干针剂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和局部刺激性小于CuBE,CuBE-PLA-NP和CuBE都可用作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47.
口腔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口腔癌癌灶微血管密度改变的关系及其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化学研究选择抗VEGF单克隆抗体及抗CD34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对60例口腔癌组织切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VEGF及CD34的免疫组化方法采用S-P组化染色法。结果:在60例口腔癌中Ñ、Ò、Ó、Ô期 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Ô期病例的微血管密度(IMVD)与Ñ、Ò期病例有显著性差异。随着IMVD的提高,其VEGF阳性级别也随之升高,IMVDÑ级与IMVDÔ级的VEGF阳性表达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105)。结论:口腔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改变是导致口腔癌癌灶内微血管密度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8.
nm23—h1基因导入对腺样囊性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用了子脂质体介导nm23-h1质粒转染人口腔涎腺样囊性癌(ACC)细胞株,筛选出转染阳性细胞克隆,并植入4只裸鼠颌面部,3w后获取标本,石蜡包埋后进行常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实验以未转染的阴性细胞克隆植入4只裸鼠作对照。结果 nm23-h1阳性ACC植入裸鼠体内后肿瘤细胞有向原代细胞回归的倾向,即由实体型向筛状型或管状型转变,肿瘤细胞周围的肿瘤间质增多,巢状的肿瘤细胞外围有基底膜样结构;肿瘤细胞在体内增殖的过程中,表达nm23-h1的细胞数量有逐渐减少、表达强度减弱的趋势。结论 以nm23-h1为靶基因的治疗同时具有抑制转移和促进分化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无手术条件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大剂量二次放疗作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评估.方法对118例无手术条件但未发生转移,已经过首次放疗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第二次照射.采用单纯放疗患者18例,2GY×30天;放化疗结合76例,2GY×30天;24例化疗与分次放疗结合,2×1.5GY×20天.结果采用大剂量二次放疗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独化疗者.放疗晚期并发症包括颈部瘢痕36%,粘膜坏死19%,放射性骨坏死18%,张口受限14%.二次放疗的体积是与死亡危险度相关的唯一因素,相关度为1.75.结论对没有手术指征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放疗与化疗手段相结合是可行的.虽然后期并发症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第一次放疗相比明显增加,但平均存活时间较单独化疗病人长.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在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体形成的人工缺损中进行新鲜处体骨移植,研究移植骨--宿主骨皮质界面骨性愈合过程中钙,磷,硫三种元素的浓度变化,以揭示移植界面愈合的基本规律。方法 利用X射线能量衍射微区分析法,改进的断面冷冻抛光和峰背比计量技术,进行移植界面三种元素24周动态定量检测,结果 移植界面钙,磷含量在术后2-3周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但随后逐渐增加,而同期硫含量则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其后迅速下降,在5周时,界面骨质中的钙,硫,硫元素含量已接近正常状态(P>0.05),但各微区数值差异较大;8-12周后,界面骨质钙,磷元素均匀分布,元素含量变化趋于稳定。结论 骨移植初期,界面骨质有明显的吸收过程,在移植5周时,移植骨与宿主骨界面就可形成较高钙化程度的骨性连接,但矿化不尽完善;随后通过不断的应力改建,在移植8-12周后,可望形成矿化程度更高的稳定界面结合。钙,磷元素含量在移植界面愈合中的变化高度相关,其动态变化基本可反映出骨移植界面全中的基本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