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口腔科学   23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9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舌下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55-2005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30例舌下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舌下腺恶性肿瘤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0.6岁。腺样囊性癌为舌下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56.7%);临床分期中Ⅲ期最常见(56.7%),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局部复发率为30.0%,远处转移率为26.7%。结论舌下腺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为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原发灶切除配合颈部淋巴清扫术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应适当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分组对照研究nm23-H1基因在20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nm23-H1基因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N1期、转移仅累及1个淋巴结、Ⅳc型浸润,以及低分化肿瘤的患者,均有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的 nm23-H1基因的阴性表达率(P<0·01);转移至颌下或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平面者的阴性表达率,也高于转移到其它平面者(P<0·05)。结论 nm23-H1基因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实体内高转移细胞亚群的形成和初始转移的发生来调控口腔鳞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nm23-H1和nm23-H2mRNA在47例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发现nm23-H1和nm23-H2mRNA在颊癌原发灶、癌旁粘膜、正常颊粘膜、颌下腺、白斑、正常淋巴结和有转移的淋巴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nm23-H1在肿瘤转移组颊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P<0.05),nm23-H2在颊癌有、无转移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nm23-H1和nm23-H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均无关(P>0.05)。结果提示:nm23-H1mRNA表达下降与颊癌转移关系密切,而nm23-H2mRNA表达与颊癌转移无关;通过Q-RT-PCR检测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可为临床预测颊癌的转移提供有价值的指标。Q-RT-PCR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少量组织提取的总RNA即可检测nm23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3436例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于口腔粘膜者约占颌面部鳞癌的80%。本组资料对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1953年~2000年6月收治的3436例口腔粘膜鳞癌的原发部位、性别、年龄的构成比及逐年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临床资料材料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1953年建立口腔颌面外科病室至2000年6月中发生于固有口腔、口腔前庭及上下唇粘膜的鳞癌住院病案(按出院病例主肿瘤部位按UICC1987年的临床TNM分类,肿瘤病理参照WHO1990年的国际肿瘤疾病分类。2结果2.13436例口腔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化学诱癌剂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粘膜鳞癌,建立动物模型。经鱼精蛋白及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采用组织学定量方法同时检测肿瘤内血管密度与血管面积密度。结果发现鱼精蛋白具有明显抑制地鼠颊囊癌生长的作用,其治疗效果来源于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肿瘤生长早期使用鱼精蛋白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平阳霉素的抑瘤作用来自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它对肿瘤血管生成无明显抑制作用,联合应用抑制血管生成及直接细胞毒作  相似文献   
16.
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方法 通过航向电镜对10例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癌周毛细淋巴管不同程度地扩张,并出现大量内皮细胞连接的开放。结论 癌周毛细淋巴管的扩张及内皮连接的开放为肿瘤的转移提供了便利通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CT定位和治疗过程分析,找出使用乳腺托架固定技术中存在影响摆位准确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方法 6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29-71岁,均为女性.其中根治术后46例,保乳术后22例.应用美国MED-TEC乳腺托架对患者治疗时进行体位固定,确定患者与乳腺托架的相对位置.利用乳腺托架上的相对标记线、患者身体上的参考标记线、治疗室内的激光灯来重现定位时的体位.利用照射前的图像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radiation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生成的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RR(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图像比较,找出误差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结果 采用了确定相对标记线及减少患者移动的有效措施后,可以使患者获得很好的摆位精度.对68例行乳腺胸壁及患侧锁骨上照射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加速器上射野验证,人体纵向、横向误差均小于3 mm. 结论应用乳腺托架对患者进行定位和摆位,可明显改善摆位的重复性,提高摆位精度,使患者获得舒适准确的治疗体位.  相似文献   
18.
人腮腺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正常腮腺组织、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形态计量学变化。方法 :收集腮腺混合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病理蜡块 3 5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 ,利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对其瘤组织周围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从腮腺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到恶性肿瘤 ,其瘤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管腔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其中 ,前两者在整体上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后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病理类型的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间以及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腮腺上皮源性肿瘤以上参数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腮腺恶性肿瘤较混合瘤在诱导毛细淋巴管增生方面有更大潜力 ,而这种潜力与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近二十年来迅速增加,其死亡率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亦几乎增加了一倍。由于我们对此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还较少,因此对临床上某些现象常不能解释。如经常可以看到虽然原发瘤极小,即使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肿瘤仍迅速发展,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全身广泛转移。有时肿瘤却又令人意外地表现自行消退,或可潜伏长达10~20年后才出现复发,并进展迅速而致死。由于其死亡率高,治疗时又较难估计其预后,因此直至今,对此种肿瘤的治疗仍然是很棘手的。头颈口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由于肿瘤的原发部位不同,可分为原发于头颈部皮肤和口腔内粘膜二大类型。由于头颈部的皮肤比躯干或肢  相似文献   
20.
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11月~2002年12月,对2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骨及软组织缺损.手术采用血管吻合、单叶皮瓣和坚固内固定等恢复口腔颌面缺损器官的形态及完整性.其中21例为带腓骨的腓骨皮瓣移植,7例为携带肌肉的腓骨肌皮瓣移植.采用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大小3.0 cm×5.5 cm~8.0 cm×12.0 cm,腓骨长度5.5~16.0 cm.有3例同期植入种植体共5枚. 结果术后24例成功,3例部分皮瓣坏死,1例肌皮瓣坏死.3例同期植入的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并已行上部义齿修复.26例获随访1~36个月,平均18.5个月,23例患者面部外形恢复、张闭口及语音功能达到满意或较满意. 结论小腿外侧复合组织瓣有充足的可供取用的组织量,尤其是对同时伴有大量骨缺损患者.且具备血管蒂长、管径粗、易于吻合,以及供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