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服药2h后出现降压效应并且有持续性,观察4周,达到满意的效果。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显效26例(86%),有效3例(10%),无效1例(4%),总有效率96%。29例患者都达到有效降压。结论:拜新同是一种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报告患者 ,男 ,7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 0年 ,冠心病史 5年。以“阵发性心慌 15d ,加重 3d”为主诉入院。入院时查体 :T 36℃ ,R 16 /min ,P 6 0 /min ,BP 110 / 70mmHg。神志清楚 ,面色潮红 ,口唇发绀 ,无颈静脉充盈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音弱 ,心律不齐 ,腹部平软 ,无压痛 ,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 :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同一导联 ,伴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 (2∶1)。见图 1。图 1 患者双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患者入院后立即予卧床、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道。因患者存在严重的双束… 相似文献
13.
17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韶关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全市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报的17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在17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91种药品。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消化系统反应及神经系统反应次之。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这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葛根素与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比。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葛根素与血塞通治疗94例脑梗死病人的疗效及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葛根素与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87.76%,成本-效果比分别为 5.62、3.28。结论葛根素与血塞通均能有效治疗脑梗死,但血塞通成本-效果比优于葛根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该院门诊电子处方常见错误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方法抽查该院2012年1—3月的部分门诊电子处方,找出不合格处方,并对各种错误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原因。结果共审查29 041张电子处方,合格处方28 697张,电子处方合格率为98.82%,不合格处方多数为录入错误,占不合格处方的85.47%(294/344)。结论该院医教科、药学部、信息科等部门通过完善电脑系统,加强医生培训,建立奖惩制度等策略,降低处方录入错误,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药、抗高血压药、降糖药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5000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h,疗程1周。治疗前后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量、心电图,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改变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心电图表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人常见病,是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我院于2006年1月-2006年12月,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在我国贫困地区和乙型肝炎高流行区隆安县推行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EPI)轨道对新生儿普种,开展区域性疾病监测和血清学监测,进行定人和定群队列随访及断面调查,评价乙肝疫苗在乙肝高流行区普种10年后对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削平乙肝HBsAg携带年龄高峰和预防乙肝发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虎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及其身体状况,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对于社区参与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老年患者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体检,如:体格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等。结果:虎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晓率为43.3%(520/1 200),年龄段在60-69岁的患者在糖尿病知晓率、血糖控制达标率及血脂控制率方面均高于年龄段70岁以上患者(P〈0.05);在糖尿病知识达标的患者中血糖控制率、血脂控制率、BMI达标率要明显高于糖尿病知识不达标的患者(P〈0.05)。结论:虎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晓率、血糖及血脂控制率均偏低,糖尿病知晓率与血糖、血脂和BMI的控制情况明显相关,进一步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降糖联合家庭随访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均予个体化降糖治疗,观察组再予家庭随访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变化情况,全自动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改善明显,疾病认知度和治疗依从性提高显著,血清FBS、Hb A1c、TG、LDL、Cr、BUN和CRP水平均下降更明显,并发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降糖联合家庭随访干预2型糖尿病可更有效地管控患者的糖脂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血糖达标率及减少并发症,该模式值得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