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6个月内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小婴儿危重先心病围术期的处理.方法 87例6个月以内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均行一期根治手术,全部采用经口或鼻气管插管,气静复合麻醉,2例PDA在非体外循环下,经左腋下小直切口行PDA结扎术,其余85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死亡3例,病死率3.4%.发生并发症33例,发生率37.9%,主要包括残余病变、低心排、反复气管插管和感染.结论 小婴儿危重先心病早期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加强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措施,合理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2年12月~2009年7月收治的3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6d~7岁,平均(11.5±23.0)个月,体重(3.0~14.0)kg,平均(5.6±2.60)kg;14例心上型患儿采用共干与左心房顶部吻合,14例心内型患儿采用冠状静脉窦去顶,扩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通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2例心下型采用心脏上翻方法共干与左心房吻合,2例混合根据回流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肺静脉引流至左心房。结果手术后早期3例死亡,心上型2例,心下型1例;1例术后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术后再狭窄,再次手术治疗,随访1年无残余梗阻;余27例随访2个月~7年无梗阻,心功能NYHAⅠ。结论心内型及心上型TAPVC的手术纠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心上型采用经上腔与升主动脉间隙手术路径能明显降低术后心率失常的发生;手术前明确诊断,保证吻合口通畅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病例摘要 患儿,女,17岁6月,因发现心脏杂音17年余入院.患儿生后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口唇发绀随年龄增长明显,有蹲踞现象,无昏厥,无缺氧发作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30例≤6个月、需手术纠治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手术.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术后1 h即给予乌司他丁5 000 U·kg-1·次-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 mL中静脉滴注,8 h 1次,连用3 d.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检测2组患儿术后1(T1)、6(T2)、24(T3)、48(T4)、72(T5) h 血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 Ⅰ)水平.结果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血浆cTn Ⅰ、IL-6、TNF-α水平的降低更早、更明显,试验组均在T5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IL-10水平的降低却正好相反,试验组降低更慢,在T5时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例死于呼吸衰竭.试验组15例、对照组14例患儿随访3个月,均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乌司他丁在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可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的释放,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经胸微创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及随访资料,总结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适应症及有效性,为临床实施和推广该术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胸微创封堵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347例,其中男196例、女151例,年龄4月~12岁,平均(14.7±13.1)月;体重6~32kg,平均(11.3±5.9)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长径1.8~10 mm。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置入偏心封堵器,全面综合评价术中数据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证实封堵成功共326例(成功率93.9%)。封堵成功判定标准包括:室间隔缺损无明显残余分流(分流量<1 mm),术后封堵器未脱落/无明显移位、瓣膜反流未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封堵失败共21例,失败原因分别为:过导丝/鞘管困难3例,主动脉瓣返流加重8例,残余分流明显(分流量>1 mm)7例,封堵器形态偏移3例。所有封堵失败患儿均改行直视修补,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封堵成功的326例患... 相似文献
19.
张盛明腾邹勇涂洪强王小威艾凌云谢学良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6,17(7):61-62
目的探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和临床结果。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15年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共完成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27例,一期Switch术25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错位(D-TGA/IVS)17例,含冠脉畸形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D-TGA/VSD)8例,二期Switch术2例。男20例,女7例,年龄5h~6个月,平均(27±11.5)d,体质量2.3~6.0(3.52±1.20)kg。结果全组27例,手术死亡2例均为冠脉畸形,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诊1个月~5年远期无死亡,心脏超声复查恢复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以通过一期或两期大动脉调转术进行外科手术纠治,在新生儿期及早发现,早期手术,熟练手术精细操作,冠脉动脉移植保证心肌血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